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是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大多雄浑豪迈,气势磅礴,读了让人心胸开阔,豪气顿生。
写诗词,在现代人看来是非常专业的事情,其实在盛产诗歌的唐代,写诗虽然很普遍,但要写得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五绝和七绝更难。原因也很简单,用20或28个字把一件事情说清已是不易,还要体现意境和思想。如果要达到一个高度,难度更大。王昌龄的诗歌大多是七绝,用短短28个字表达一个深远意境,并被称为“圣手”,可见其对字句提炼的高度不是一般人可比。
王昌龄有两首非常著名,几乎人人会背的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从*行其四》,今天看后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14个字,有9个字是地名,青海(青海湖)、雪山(青海湖北边的祁连山)、孤城、玉门关。而“长云”则是很普遍的自然现象。真正把这些地名和自然现象连接起来的只有“暗”和“遥望”三个字。
先看地图:青海湖,地处西北,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其北边是延绵千里的祁连山,很多地方终年积雪,红*长征时的大雪山就是祁连山的一部分。祁连山东西走向,长公里。主脉与青海湖距离大概在公里,站在青海湖边,能看到部分雪山。玉门关在新疆和甘肃的交界处,在祁连山的西端,位于青海湖的西北边,两者直线距离大概公里。
孤城是哪里呢?《从*行》总共七首,其一为“烽火城西百尺楼,*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可见,这个孤城应该是青海湖西边的烽火城,即王昌龄在烽火城写下这首诗。
搞清楚这个地理关系后,这联诗的意思也就比较清楚了,作者遥望的玉门关并不是他的故乡,而是地处边疆前线的战场。当时青海湖以西是吐蕃,玉门关以北是突厥,边关战事不断。烽火城和玉门关都是孤城,是战事前线。站在面对吐蕃的战场遥望面对突厥的战场,中间隔了被长云遮盖的大雪山。两者虽然遥远,但性质上都是边城,环境恶劣。戍边的生活艰苦,心情孤寂。这苍茫、辽阔、昏暗迷离的景象反而突出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和责任,将景色与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
史载,王昌龄27岁赴河陇,出玉门,两年后回到长安,而这首诗写于青海湖西畔,当是从玉门关外的战场又到烽火城边的战场,应该经历了战争,体会了战场的残酷,看到“白骨掩蓬蒿”的壮烈牺牲。将前后经过的边塞两地联系在一起,是很自然的事情。且同为边关,将士的心是一样的。
“*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以说是直抒胸臆。前一句概括力极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在这一句得以体现。频繁的战事早已将“金甲”磨损得不成样子,但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并没有磨损,反而在大漠风沙的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终”即是“死”,如果没有把敌人打败,就是死也不回去。这是身经百战将士的豪壮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人肃然起敬。
这首诗描写将士的豪情壮志,战事越是艰苦,越显誓言之真切,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底气十足,以死明志的肺腑心声。
短短28字,悲壮雄浑。将士胸怀边关,气吞万里江山,其意志之坚决,气势之豪壮,如奔腾的长江水,倾泻而出。王昌龄不愧是“七绝圣手”,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