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之涣〕
“*河远上白云间”,虽只寥寥七字,却尽显浩瀚莽苍的宏大气象,诗的襟怀之高,意境之阔,丝毫不亚于李白的“*河之水天上来”。吟咏起来,别有韵味,让我们的眼界顿然开阔,仿佛看到更加辽远雄奇的壮丽河山。同时,也只有“*河远上”这样开阔的意境,才能配得上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景象。这两句诗真可以说的上有“两峰并峙、双水分流”之妙。
诗人在前两句中已经极力为我们描绘了西北边关的壮丽景色,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却笔锋一转,颇有幽怨之气。王之涣在这两句诗中蕴含了对将士边塞生活的不平之气。边塞苦寒之地的将士们凄凉孤寂,只能用羌笛来吹奏幽怨的《折柳曲》,而宫中的君王和官员们却乐于春宵笙歌,完全忘记了玉门关外远征戍边的战士们。
明代才子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对这首诗进行了评点:“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也正是王之涣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深意。
关于王之涣这首著名的七绝,在民间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小故事。
话说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是好朋友。但是同为诗坛高手,他们之间存着一番比试的念头,都想证明自己的诗写得更好。
有一天,正值长安城轻雪纷飞,三人约好一起到酒楼小聚。正当他们推杯换盏、酒酣耳热之时,有几个美丽的少女登上酒楼的舞台,开始奏乐唱曲。古人唱的曲其实就是谱好曲的诗歌,这几位少女唱的都是当时最流行的诗,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
于是他们互相约定,看谁的诗被少女们奏唱更多,谁就是三人中作诗水平最高的人。
只听第一个歌女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微笑起来,伸手蘸着杯中的酒液在旁边的墙壁上画了一道,对其余二人说“两位,不好意思,看来是我先拔头筹了。”
第二个歌女又唱道: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时高适也微笑起来,伸手在墙上画了一道并说,“我也有一首了。”
第三个歌女开口,唱的又是王昌龄的一首绝句: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得意扬扬,对王之涣说道:“季凌兄,我都已经有两首了,你可还一首都没有呢。”
这时王之涣表态了。他说:“刚才这几个歌女格调不高,没有品位,不知道我的诗的绝妙之处。这样吧,你们看到其中那个最美丽的女孩了吗?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承认自己的诗不如你们,但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那就算你们输了。”
这时,那个清丽脱俗的少女轻启朱唇,准备开唱。王昌龄和高适都屏息静听。
只听少女檀口微开,婉转唱道: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微笑地看着王昌龄和高适。这首诗正是他的千古名篇《凉州词》。
这个小故事后来被明代的剧作家编成了剧本,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个折子就是《旗亭记》。
明代著名学者李攀龙、王世贞和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就唐代七绝谁可称压卷之作这一问题各持己见。《唐诗别裁》中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后来著名学者章太炎的高足邵祖平在《七绝诗论》中,将七绝诗分为十二品,王之涣这首《凉州词》被列为第一品神品之首。足可见这首诗的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