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诗不一定辞藻华丽,也无须典故众多,只要能发自肺腑,又能带给人们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思考,必然会令人铭记于心。比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很多作品清新朴实,却蕴含深远,每每给人一种人生的启示。
有些诗人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每首诗都令人百读不厌。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凉州词》,就属于唐诗中的精品。后世就有一位诗人受到其中诗句的启发,创作了一首好诗。下面介绍清代的一首绝句,朴实易懂,后两句令人赞赏不已。
左公柳
清代:杨昌浚
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公是指清末的左宗棠,他在晚年督办新疆*务,曾率兵赶走了俄、英殖民主义者支持的、入侵新疆的阿古柏侵略*,并建立了新疆省。他进*新疆时,沿途带领大兵栽种柳树,被称为“左公柳”,为保卫边疆、绿化边疆做了好事。
杨昌浚,字石泉,湖南湘阴人,原是左宗棠的部下,光绪年间任陕甘总督。这首诗是杨昌浚在西北途中,看到道路两旁绵延千里的柳树,触景生情所作。
杨昌浚是晚清*事将领,自幼聪慧,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也读过很多书,可谓文武全才,所以得到了左宗棠的赏识。他跟随左公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也非常敬仰左公的为人。
首句就传达出诗人的仰慕心情,“大将筹边未肯还”。大将,这里指左宗業。筹边,即筹划防守边疆、开发边疆之事。左宗棠曾经屡试不第,但他从未气馁,他一边发奋读书,一边等待机会,最后也算大器晚成。
这次他带兵收复边疆,明知困难重重,但并没有畏惧,而是稳扎稳打,同时也团结一切力量,更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所以即使敌人强大、又水土不服,却终于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未肯还”三个字,就传达出左公顽强的意志。
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他带领的部队基本上也是湖南的子弟兵,他们来到边疆,虽然存在着各种不适应,但因为左公纪律英明、待人真诚,所以大家没有一个畏缩不前。
次句“湖湘子弟满天山”,既表明了湖南子弟人数之多,也彰显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天山占整个新疆地区的三分之一,这里降水很少,又非常寒冷。将士们虽然身肩重任,条件困难,却很少有人叫苦叫累,都是因为左公等将领能够身先士卒、体恤基层的官兵。
左宗棠率领湘*行至西北大漠,这里气候干燥,又寥无生气。于是他就命令大家筑路栽树,将沿途绿化。后两句就展现了这种不一样的景象,“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玉关,即玉门关,在如今的甘肃玉门。“三千里”,极言其范围之广;“引得”二字,是拟人用法,表达了诗人对此次壮举的赞赏之情。
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说,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那里的杨柳也不发青。而作者却豪情地说,湖湘子弟新栽种了几千里路的杨柳,把春风引到了玉门关外,令人顿时感到其不同凡响。
杨昌浚的这首绝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情感。前两句展现左公率领大*镇守边关、收复失地的事迹,后两句表达了对其丰功伟绩的赞扬。诗人结合唐代的名句,抒写了新时代边关的别样风景,彰显出左宗棠的不朽功勋。
从这首诗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左公在很多**上的功劳也许无人知晓,但绿化环境、改善植被,为民造福、功在千秋。这首诗虽然质朴平易,诗人也名不经传,但作品却表达出很多人对左公的崇敬之情,所以才能流传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