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石油无疑是最重要的生产原料。
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石油便一直是各国争抢的重要资源。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石油行业发展十分落后,原油产量根本没有办法满足国民的需求。
在 开始后,美国更是联合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石油禁运制裁”,这让我国的工业建设,面临巨大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石油工作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短短十年时间内,令我国原油的产量翻了几番,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民国时期,我国的石油工业十分落后。
在解放初期,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疆独山子三个小油田,以及四川圣灯山、石油沟两个小气田,石油工人只有1.1万人,技术类工人更是只有六百多人。
▲玉门油田纪念碑
从年到年的四十多年时间里,中国一共只产出原油万吨,进口原油量则高达万吨。
这让中国成为了海外油品的倾销市场,中国无法生产原油,也几乎成了西方国家的共识。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遭遇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起的石油制裁。
这让我国领导人们确定了大力发展石油工业的目标。
但以当时国家薄弱的工业基础而言,直接建立新的油田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国将前几年的重心放在了原有工厂的恢复生产上。
▲玉门油田建设现场
在玉门油田解放后,当地*府便着手对油田的组织架构进行了改组,成立了工会组织,并制定了新的生产制度。
成为工厂主人的石油工人们,生产热情高涨。
他们不但重启了原有的油井,还在三年时间里开凿了三十口新油井。
油田的生产量在年也达到了14.3万吨,相比民国时期最高产量的7.8万吨几乎翻了一倍。
独山子油田和延长油田,也增加了生产规模。
▲玉门油田生产现场(图片来自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
其中新疆独山子油田的产量从日产两三吨,变成了日产几百吨,大大缓解了新疆地区的石油短缺问题。
除了恢复天然石油的生产之外,新中国*府也重启了日本留在东北地区的几家人造石油厂。
这些油厂通过提炼页岩油的方式,生产了大量人造石油。
在年时,我国东北地区的人造石油年产量达到了24万吨,占我国石油生产量的55%。
除恢复石油生产之外,我国在建国最初三年中还在上海、大连等地建立了石油炼化厂,改进了石油炼化工艺,减少了加工过程中的原油损耗。
与此同时,我国石油工作者们还在西北地区,开展了多次石油勘探工作,并在玉门老君庙油田附近找到了几处新的油田,为玉门油田的增产提供了条件。
而在新疆喀什、库车等地发现的油田,则为后来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战士们
随着石油产业的发展,我国石油从业工人数量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地除了兴建石油相关培训院校外,毛主席更是签署命令将解放*第十九*五十七师改编为解放*石油工程第一师。
部队战士成建制地投入到石油产业中去,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员保障。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年全年的原油产量达到了43.5万吨,这一数字是年的3.6倍,我国的石油产业发展也走上了正轨。
但此时我国的自主原油产量,仍有较大缺口,石油工业发展亟待提升。
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毛主席和周总理找来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咨询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问题。
李四光坚信我国境内有尚未发现的大油田,提议加大勘探力度,以发展天然石油工业为主要方向。
在这一方向的引导下,石油工作者们在这五年中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由于当时我国的勘探技术还并不成熟,因此勘探重点被放在了油层较浅的西部地区。
▲如今的克拉玛依油田
在这五年时间里,最重要的发现,莫过于新疆克拉玛依大油田。
这是我国自主勘探的第一个大型油田。
更重要的是,当时西方科学界普遍认为,只有海相才能生油,而克拉玛依是典型的湖相油田。
因此这个油田的发现,这更加坚定了我国石油工作者探寻大油田的决心。
为了令勘探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我国在年在北京成立了北京石油学院(现石油大学)。
这为我国石油工业提供了批量的优秀人才,其中部分同学还被派往国外实习进修,这让我国的石油工业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当时的兰州炼油厂
一五时期,我国的石油炼化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新中国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炼油厂——兰州炼油厂便在此时落成。
这大大提高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石油炼化能力,有效减少了运输成本。
在人造石油领域,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开发了全新的石油提炼技术。
当时各地的页岩油厂,已经可以自主完成原油提炼工作了,这也标志着我国石油工业体系的成熟。
截止到年,我国的石油年产量已经达到了.7万吨,其中天然油86万吨,人造石油59.7万吨,产量达到了年的12倍。
而且在几年的时间里,我国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石油从业者。
当时全国共有14.1万名石油工人,负责勘探石油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更是达到了4.6万人,这令我国的石油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大庆油田石油工人(法国记者拍摄)
但值得注意的是,石油部门是唯一一个在一五阶段没有完成预定指标的部门。
在炼油厂的选址以及环保处理等方面,我国的石油工业依然存在较大问题。
而且我国依然有62%的石油依靠进口,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的局面,依旧不容乐观。
在一五计划之后,于秋里被任命为新的石油工业部部长。
邓小平与其多次会面,提出“不要十个指头一般平”的概念,希望我国石油工业能够有重点地发展。
在与专家们进行讨论之后,石油工业部决定将勘探重心,从我国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
这样可以有效缩短石油的运输距离,也能够缓解我国东部工业区石油短缺的问题。
▲地质学家李四光
在一五期间,李四光等地质学家就指出,在我国东北地区可能存在大型油田。
当时他们的理由是,那里的地形有极大的储油潜力。
但是“陆相生油”在当时的科学界,无异于天方夜谭。
不过,随着年9月26日,位于松辽盆地中部的松基三井成功出油,我国终于在东部地区发现了特大油田,并确认了陆相沉积物可以生油。
这在全球的石油勘探史上,都算得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发展东部石油产业的同时,西部石油产业结构也在进行调整。
为了缩短石油运输距离,从年开始,我国在新疆克拉玛依、青海冷湖等石油产地都建起了炼油厂。
有了建设兰州炼油厂的经验,这些炼油厂也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的大庆油田
随着炼油行业的发展,截止至年我国的炼油厂已经可以炼制出九十余种民用和*用油品,成为我国石油供应的主力。
在炼油技术上,掌握了高压加氢、中压加氢精制和加氢催化剂制作,以及轻质油回收、延迟焦化等装置设计和生产技术。
同时还能够生产出硝化级甲苯,供给国防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北京石油学院成立之后,年10月,石油科学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随后西安石油学院和四川石油学院也相继成立。
▲西安石油学院毕业生合影
大批有着过硬专业知识技能的年轻人加入到石油工作者行列,为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打开了全新局面。
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十年间,石油短缺是阻碍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最大阻力之一。
面对一穷二白的石油工业基础,我国的石油工作者们通过十年的努力。
不但为我国探明了克拉玛依、大庆等特大油田,还建起了现代化的油田和炼油厂,让我国拥有了自主生产加工原油的能力。
与此同时,在十年间我国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石油人才,他们不但有着专业的技术,更有着克服一切困难的高昂斗志。
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我国后来才又建起了大庆、胜利等特大油田,彻底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石油人的奋斗精神,更成为了共和国的宝贵财富。
▲铁人王进喜塑像
如今,我国无论在石油探测还是石油提炼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为我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相信我国的石油工业在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