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王昌龄,盛世大唐的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盛唐之巅峰,或者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时代。即便是出生普通人家的他,依旧被时代所感染,所写边塞诗劲健奔放,雄浑豪迈,气象非凡。今天要品读的,便是他的那首《从*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诗青海湖的上空笼罩在乌云之中,就连远处连绵的雪山也黯然无光。塞外孤城之中,回首遥望玉门关的方向,那是家的方向。但孤城之中的唐*将士,即便历经百战,铠甲都被塞外的*沙磨穿,但犹然志气不减,若是不攻克楼兰,绝对不会返回故乡。
从*行其四的意境看过一个关于此诗的解读,说得很中庸,对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解释是什么若不击败来入侵的敌人,我们戍边的将士就不回家,还在哪里纠结诗中地理位置的问题,说什么青海湖和玉门关相隔遥远,说什么在玉门关外面的兵就是胡兵,这里遥望玉门关,是什么倒文写法,是防守国家的唐*将士在玉门关遥看远处的青海湖和雪山。后来发现这种解释也美化的太过牵强,就强行说这是王昌龄想象中的画像,唐*将士在玉门关外回看玉门关。
盛世大唐时代的疆域不好意思,在我读来,这种解释太过牵强可笑,读诗,理解诗词的意思,是需要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经历的。王昌龄所处的开元到天宝年间,正是盛唐最强盛之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很不好意思,那个时代的唐朝,没有防守一说,更多的是攻击,高仙芝率领的唐*甚至都和阿拉伯帝国的*队在中亚腹地发生过激战,唐朝整个国家自上而下,都有着一种开疆扩土的精气神。
戍边唐*带着这种背景去读王昌龄的这首《从*行其四》,就更容易理解王昌龄这首诗的寒意了,这里的*队,不是戍边之*,而是开疆扩土的*队,是征伐之*!出来玉门关,身经百战,攻城略地,血染疆场,占据了塞外城池,在这里看着青海湖,看着雪山,而后回头万里,遥望玉门关的方向,想想那边便是家,但即便是知道那边是家,也没有动过回家的念头,唐朝的将士,功名但在马上取,楼兰未克,功业未成,我回什么家啊!王昌龄要写的,要赞美的,便是唐*的这份志气,这种进取的精神!
儿童诗词学习中的插画“*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好冯巩在春晚上说的那样,三四岁的小孩子都知道,都会背诵。但是这诗,说起来容易,读起来容易,可真正的做到诗中意境,只怕就有点难了,都三十岁的我,也总感觉自己还不能做到。
塞外*沙我对“不破不还”的理解是,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全力以赴的投入进去,为此努力奋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而我在读这首《从*行》时,若是反思自己,多少有些羞愧,我常常给自己设定各种长期,中期和短期的目标,却很少能全面的完成这些目标。每次定目标时候的心情,似乎多少有些“不破不还”的心态,这一次,我一定要完成这些目标,可最后呢,心里面想,嘴巴上喊,都挺容易的,但真的要做到,终究还是挺难的。
而且我的这个问题,我想,只怕也是大多数人的问题,例如很多人都想要从某一天开始,就早睡早起,可半夜还在刷手机,早上不到最后关头坚决不起身,反而才是常态。不破楼兰不还家的精神,便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这种精神,或许才是改变我们人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