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裴迪
恨不逢君出荷蓑,青松白屋更无他。
陶令五男曾不有,蒋生三径枉相过。
芙蓉曲沼春流满,薜荔成帷晚霭多。
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
裴迪,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王维来往频繁,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蒋生三径:东汉蒋诩,廉直有名声。王莽摄*,诩称病免官,隐居乡里,舍前竹下辟三径,唯故人羊仲、求仲与之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简要交代生活环境,“青松白屋”突出其志趣高雅,“更无他”,突出其生活俭朴。
B.颔联化用陶渊明、蒋诩典故,与吕逸人形成对比,暗含了吕逸人超越前人的隐逸情怀。
C.颈联写荷花颜色艳丽,薜荔香味浓郁,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凸显岀诗人的高洁品质。
D.尾联用词精准到位,“闻说”对应“不如”,吕逸人穷尽挽留之意,诗人极言愿留之情。
16.这首诗多处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独立
杜甫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
飘飘搏击便,容易往来游。
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
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此诗大概是乾元元年作者在华州时作。李白、郑虔、王维等好友因被牵连而受祸,别有用心者仍一直在罗织罪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篇就将小人之媢嫉者比作鸷鸟,将君子之幽放者比作白鸥,表现出两者的尖锐的对立。
B.诗人指出,有鸷鸟的恣行妄为,弄势逞威,谦谦君子般的白鸥哪能得以伸展才华,得偿所愿?
C.地上草露沾衣,空中蛛丝犹张密网,万物有灵,不要因执着妄想而失去本色,要尊重自然规律。
D.前三联写独立所触之景,险象环生。前两联奇偶自对,互相解释,首联一强一弱,对比鲜明。
16.诗人的忧思万端,所由何来?请结合诗句谈谈您的看法。(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戍边将士的角度再现了边塞奇特的景色。
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写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争,表现战争带来的巨大的牺牲和苦难。
D.诗歌最后四句,写征人在高高的城头眺望边关景色,不停感叹疲于征战,又因为边关月色勾起思乡情怀,所以显现出愁苦的神色。
16.“关山月”是古乐府调名。“关山月,伤离别也。”这首诗却不因“伤离别”而显得风格纤弱意境狭窄,请联系诗句加以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垂老别(节选)
杜甫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公元年冬,安史之乱中,唐*在邺城大败。为了扭转危局,唐*紧急征兵。此节选部分就是老翁被征,与老妻告别的情景。诗中“土门”“杏园”都是当时唐*防守的重要据点。
14.根据诗歌内容,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叙事诗以老翁的独白语气来写,形象地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
B.诗中写老翁的回忆,含有今昔对比之意,诗歌感情转向慷慨激昂。
C.诗中描述了雄浑壮阔的景象,老翁以此激励自己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
D.最后两句表现了人间的深悲剧痛,有更多的内容留给读者想象和思索。
15.这首诗表达了老翁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赠袁赞府
刘长卿
却见同官喜复悲,此生何幸有归期。
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
湘路来过回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
南方风土劳君问,贾谊长沙岂不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创作于诗人经历贬谪之后从江西回到旧日官舍时。
B.诗人遇见昔日同僚心情却“喜复悲”,喜旧友重逢,悲归期日短,心情复杂。
C.颔联运用“空庭”“人稀”等词,写出了官舍的萧条冷清与战争的残酷无情。
D.诗人最后使用“贾谊谪长沙”的典故,抒发个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感伤。
16.颈联“湘路来过回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妙处?
参考答案
(一)15.A
直抒胸臆。尾联表示愿意留在这里,直接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侧面烘托。首联和颈联通过描写吕逸人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吕逸人的钦羡,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颔联化用典故,表达了对古代隐逸之人的追忆,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15.C应为,幽人无意惹上烦忧,又有蓄意加害,真是万忧并集,令人唏嘘。故选C。
16.(1)别有用心者横行霸道,一直在罗织罪名。(2)君子遭遇不平,处境艰难,无辜遭人排挤,志行受阻,人生不得志。(3)无意沾惹是非,但不得已卷入其中,无法脱身,世事险阻,令人惆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三)15.D
16.(1)借助辽阔的万里边塞图来引发情感。诗人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境界扩大,涵盖了历代征人怀念乡土的情绪;(2)以凝练的笔触浓缩了时间的历史,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3)诗人胸襟浩渺,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不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
(四)14.答案C
“雄浑壮阔的景象”错误诗中说现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从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写出了战争的惨烈无情,是悲惨景象。
15.答案①对战争的厌恶。“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等写出了因战争而烽火燃遍山冈,草木从中散发着积尸恶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老翁对战争的厌恶。②对妻子的疼惜。他故作通达地宽慰老妻,说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人不容易越过杏园这个渡口,希望以此减轻老妻的悲痛。③对国家的热爱。面对山河破碎,他认为不能再徘徊而应奔赴前线和凶横的敌人作战。(每点2分,如答"老翁内心悲痛”等其他答案。理亦可酌情给分)
(五)15.B
16.①“回雁”“捣衣”既点秋季。②又抒发了自己被远贬至回雁岭的凄凉。③卧听捣衣所引起的羁愁客思。④尾联与首联呼应,在答问中再次抒发了自己与贾谊被贬长沙相同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