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古代诗人笔下的春风什么样表达出的情感
TUhjnbcbe - 2022/11/11 20:41:00

为什么古代诗人笔下的“春风”,会蕴含“喜怒哀乐”四种情绪?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文化魅力的文学体裁。不仅可以言简意赅的表情达意,同时也可以抒发诗人内心最为细腻的情感。

诗人们在创作诗歌作品之时,仿佛能工巧匠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最终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后,才会心满意足的将其公之于众。

在诗人的世界中就没有无法用文字吟咏的事物。上至“九天”日月星辰,下至芸芸众生、五湖四海,只要诗兴大发就会将这些事物,经过情感洗礼之后融入诗句之中。纵观古代诗歌主题与思想,笔者发现自然界中的风霜雨雪、四季轮回,才是古代诗人最青睐的情感寄托。

四季之中春天更是众多诗人争相讴歌的对象,在他们的诗句中初春就像豆蔻少女婀娜娉婷;而暮春则像一个行将就木、垂垂老矣的老者。顺境时春天就是多情的少女,逆境时春天又像一个满腹牢骚的怨妇。

当“春雨”、“春风”、“春韵”潜入“春梦”中时,谁又能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呢?诗歌中的“春意”就是诗化之后的艺术品,唯有“春风”相伴的日子才能让人感受到无边“春色”。

古代诗词中的“春风”最解风情

在古代诗词中的“春风”形象,不仅充满了诸多变幻与情感意境,同时也能让人切身体会到春意浓浓。春风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一把裁出春绿的“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不仅可以吹绿江南春色,同时,也可以吹拂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正所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种思绪和思乡之愁,其实就是强加于“春风”的感情色彩。

朱熹《春日》中描绘的“春风”,吹动了春天万紫千红一般的“春情”。“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动人的春色又有几人能识呢?这两句诗中表达的“春风”,绝非大家想象中那样简单。

1.《凉州词二首·其一》中的“春风”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极具边关豪情的“边塞诗”。通过对诗句进行深入研读可以得知,这首诗歌不仅渲染了唐*视死如归的*人情怀,同时也表达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浪漫气息。

王之涣作为初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具有霸气豪迈之感。而且也往往在这种大气磅礴的感情背景之下,蕴藏了很多令人难以察觉的细腻情感。《凉州词二首·其一》不仅语言华美,而且也彰显出了十分开阔的诗歌意境。

如果从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去分析,可以得知诗人用充满激情的笔触以及铿锵的音调,为世人描绘出了唐代初期的雄浑壮阔。

作为一首边塞诗歌中的上乘之作,通过“春风不度玉门关”,体现出了唐代边塞的苦寒以及战争的残酷。

2.无法吹过玉门关的“春风”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极目远眺发现*河已经远在天边,玉门关仿佛是万仞山之中的一座孤城。开篇两句不仅从气势上描绘出了玉门关的行为,而且也从意境上表达出了玉门关的险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当羌笛吹起《折杨柳》时,人们期盼的春天依然迟迟未到。当然也表达出了羌笛吹奏《折杨柳》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表达春天未到的怨恨心情。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原来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

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去分析,不仅表达出了边塞地区的壮阔与荒凉,同时也写出了悲壮苍凉的慷慨之情。驻守在边塞苦寒之地的唐*无法回到家乡,所以他们只能通过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方式,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胡地“春风”

岑参作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创作的边塞诗歌同样具有雄浑壮阔之感。但相比较于王之涣来说岑参的边塞诗中,往往都会蕴含一种难以名状的离愁和相思。这首诗歌虽然描绘了边地的苍凉与豪迈,但是却难掩诗人内心的离别之情。

1.创作背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创作于公元年,此时距离“安史之乱”仅有不到一年时间。诗人岑参满怀建功立业的志向赶往边塞,并且在边疆生活了长达六年之久。所以他创作的边塞诗往往都会给人一种,十分真实甚至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首诗就创作于岑参第二次赶赴边塞时期,当时他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但当他到达任上之时其前任武判官就可以回京履职了。诗人在轮台送别武判官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经典名作。

2.“忽如一夜春风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十八句长诗,笔者节选了诗中的前四句。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岑参诗歌中的“春风”,以及这种“春风”背后的诗歌意蕴。虽然这首诗是一首比较经典的边塞诗歌,但笔者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却具有非常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塞北的狂风不断席卷边塞大地,生长在地面上的枯草都被北风吹折了。现在虽然才是八月份但塞北胡地,却已经开始下起了大雪。实际上诗人想表达的是塞北的苦寒与凄凉,因为八月份的内地还是一片花红柳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仿佛昨夜刮起了一阵阵春风,树上也好像长出了醉人的梨花。诗人将北风比喻成“春风”,将将雪花比喻成“梨花”,虽然营造了一种十分凄美、苍凉的“春景”,但事实上却表达了北方胡地不知春的思想感情。

《长恨歌》中的“春风”与爱情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作为中唐时期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其主旨就是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这首长篇诗歌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描绘“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都为后世诗歌开启了一道,极具唐朝色彩的叙事诗歌大门。

其中,有四句诗歌不仅描绘了杨玉环去世之后的悲凉。同时也写出了唐玄宗痛失美人的凄苦心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四句诗,堪称唐代诗人描写“春风”一绝。因为诗中的描绘的“春风”极尽托无言情之特色。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春天悄然来到春风吹开了,桃树和梨树上的花朵,这种景象仿佛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秋雨淅淅沥沥的滴在梧桐叶上,总会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凉和凄惨之感。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昔日繁盛一时的皇宫现在变得非常萧条,不仅秋草丛生而且御阶上的落叶也无人打扫。笔者认为诗人通过对春风与秋雨的描写,其实就是在衬托“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

《清平调·其一》“春风”与牡丹之间的爱情

《清平调其一》是李白所作《清平调三首》中的第一首。作为李白比较知名的诗歌作品,通过空间转换去描绘杨玉环的国色天香,同时也写出了杨玉环深受宠幸的史实。将杨玉环比作牡丹将唐玄宗比作春风,这种写法确实存在无与伦比的精妙之处。

李白作为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曾有过一段御用文人的经历。在宫廷供奉翰林之时他曾创作过很多“应制诗”。

《清平调三首》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应制诗”之一。这首诗歌中的“春风”一语双关,既描写出了自然景象同时也是皇帝的代名词。

1.《清平调其一》赏析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天上飘浮的云彩想变成杨玉环的衣服,而世间五颜六色的花朵则想成为她的容颜。杨贵妃的花容月貌就像,春风吹拂过的牡丹一样娇艳。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杨玉环到底有多美,但却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衬托出了她的倾国倾城。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她就像那群玉仙山上的仙子一样,同时,也是瑶台月下才能得见的女神。实际上这两句诗歌都是在极力描写杨贵妃的美貌,诗人将他比喻成仙子和女神,可见杨玉环确实拥有非常人一般的美貌。

笔者认为《清平调其一》一诗中的“春风”与牡丹花,其实就是对杨玉环与唐玄宗爱情的描写。牡丹之所以能娇艳欲滴其实都仰仗于春风吹拂。而春风在遇到牡丹之后则更显柔情蜜意。所以此诗中的“春风”绝不仅仅是普通的春风。

多姿多彩的“春风”尽在诗词大家的诗句中

春风是一种无色现象、无味、无形的自然现象,但是通过诗人的润色与描绘之后,就变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有形之物。“春风”在清代袁枚的《春风》一诗中,就是一位远道而来的贵客,“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折花仕女》中“春风”则是相思之愁的代名词,“去年人别花正开,今日花开人未回。紫恨红愁千万种,春风吹入手中来”。这首诗歌中的“春风”不仅让人感到哀愁,同时被“春风”吹拂而衍生出来的“紫恨红愁”,也让诗人难以消解心中怨恨。

《赠别二首》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名作,在这两首组诗中诗人描绘出来的“春风”,总会给人一种温暖、多情之感。“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在春风的掩映之下这位佳人更显美态。

结语

诗歌中的“春风”总会给人一种欲罢不能之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春风”,原本是一种既无形又无情感的自然现象。但是在诗人的诗句中却变成了,多种爱恨情仇的深深寄托。正所谓喜乐之时春风也含笑,忧伤之际春风也梨花带雨。

“春风”本来不会出现“喜怒哀乐”,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载体。有时她像一个娉娉袅袅的豆蔻少女;有时则是一个充满哀愁的怨妇。笔者认为无论“春风”如何变化,只要其具有春风化雨的力量,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

张中宇《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

胡可先《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赵品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张盛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诗人笔下的春风什么样表达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