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玉门关,人们会马上想到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笔下的玉门关是指隋唐时期通西域的伊吾大道开辟后,玉门关东迁至瓜州晋昌县(今安西县双塔堡一带)境,原盛极一时为敦煌境内的汉、晋时期的玉门关逐渐冷落。其实,隋代以前的玉门关,像一个铁骨铮铮的勇士挺立在高岗伟岸,用它气壮三*的雄姿,叱咤风云的威力,给敦煌历史留下了一段辉煌的回忆,为后人树起了一座庄严的丰碑。小编现就其重要的文物景点介绍如下。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位于敦煌市区西北90余公里。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等地所产的美玉、玛瑙、珠宝等,经此关口输入中原,玉门关因此而得名。该关始建于汉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后“列四郡,据两关”时期(约公元前~年)。西汉时为玉门都尉的治所,下辖玉门、大煎都两个候官,管辖着东起仓亭燧西止盐泽(今罗布泊)的西部防线。东汉改归西域都护府所辖。年,我国考古学家夏、阎文儒曾在此关北边废墟中获得汉简数十枚,其中有一木简上书写“酒泉玉门都尉”等字,从出土的简文中,断定这是玉门都尉的公文。由此可证在西汉敦煌还未建立郡县前,此关已经存在,并且隶属于酒泉郡。据此可知它是目前敦煌地区所有的古城堡中最古老的一座城池。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关城虽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蚀,但墙垣保存基本完好,关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周长约米,残高9.7米,上宽3.7米,东西墙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总面积多平方米。四周城墙除东墙和北墙东半部曾进行过维修外,其他保持了*胶土版筑的历史原貌。古城北、西两面各开一门。北门坡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和邮驿之路,也即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北干线。由此路西行过都护泉(今榆树泉)沿白龙堆沙漠西南行穿越罗布泊直到古楼兰,然后由楼兰到若羌转入丝绸南道。(一般称这条道路为沙漠路,也即是人们通常所称的丝路中道。)这条道路也可以沿白龙堆沙漠西行,经车师前王庭(吐鲁番)、焉者、龟兹(库车东)至疏勒(喀什)。然后翻越葱岭过大宛、康居,沿阿姆河向西直达安息(伊朗),最后从这里通往印度、西亚以及欧洲各国。
古代通过这条欧亚大道和玉门关这座门户,我国蚕丝和丝绸以及茶叶、纸张等物产源源输向西方,而西域诸国的良马、骆驼、葡萄、瓜果和宗教文化也相继传入中原。当时不论你是东来西往的使者、学者或僧俗人等,也不论你是从事贸易的胡商贩客,都要在玉门关这座海关口交换过所(通行证)才能出入关口。那个时候的玉门关和玉门关大道上,正如《汉书·西域传》记载的:“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旅贩客,日款于塞下。”当年这座古关下真所谓“*营栉比,车骑驰骋,驼铃悠悠,人喊马嘶”,一派繁荣景象。它如同一条永恒的彩带,牵系着各国人民的友谊。
公元1世纪初,新朝王莽*权建立不久,古丝路曾一度不通,玉门关也随之封闭。自班超出使西域后,使断绝60多年的丝路南道再次沟通。但在东汉建武至延光余年中,丝绸之路又“三通三绝”,此时,玉门关地位比西汉有所降低。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原战事频繁,加上中西海路日盛,丝绸之路日渐呈现出衰颓迹象。到隋唐,随着伊吾大道的崛起,从此,玉门关结束了它的使命。日久天长,人烟绝迹,关城失修,终于沦为废墟。昔日旌旗猎猎、铁骑滚滚、车马不绝于途的繁华边关,成了人迹罕至“春风不度”的荒漠寂野了。
对于玉门关的关址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史学界一直有过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认为既然是关城就应该设在长城线上,而此城东西两面都远离长城十几华里,因此断定这座城不是玉门关城,而是当年玉门都尉的治所(指挥中心)。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出土的文物中和有关史料记载中来寻求答案了。自从年斯坦因在此城北边遗址中发掘数十枚汉简后,近百年来,国内外历史、考古学家曾接踵而至,多次在玉门关周围及其附近的长城烽燧遗址中出土了两千多枚汉简,这批汉简对考证玉门关的关址提供了有力的文字佐证。
昔日出玉门关,意味着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然而,随着旅游开放,一条新辟的大道把玉门关和敦煌城连接了起来,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摇响了驼铃。近几年,慕名而来的揽胜探古者,更是人流如织。尤其是来自欧洲和大西洋波岸的游览观光者,如同万里长风,云集关城,领略浩浩边塞的奇情风光,饱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