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也来说说错别字
TUhjnbcbe - 2022/10/15 17:09:00
北京痤疮最好的医院 http://liangssw.com/bozhu/13715.html

近日,某乡文学群内就几个错别字,严格说是别字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激烈地争议。起因是有文友就“夕阳”被误写为“西阳”、“惋惜”被误写为“挽惜”,有人不依不饶,讽其“真了不起”,咒其“*,滚蛋吧!”,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在群里群外掀起了一片片涟漪。

由于汉字的多音、多义、造字特点等复杂特性,自古至今,读书人多被错别字困扰。有说古时两学子路过文庙,一学子指着文庙门上写着的“文廟”二字说:“文朝!”另一个则反驳说:“非也。丈庙。”二人争执不休,谁也不服谁。一学子扔出一句:“你也不是孔天(应为‘夫’)子!”另一学子回敬:“你也不是苏东皮(应为“坡’)!”这是两个典型的“错字布袋”!

自称“天子”的皇帝也难免写错字,注意是错!天下第一错字当属清康熙皇帝写的承德避暑山庄的匾额了,他把“避”字中的“辛”字下面写成了三横;还有,咸丰皇帝为一寺院题写的“报恩院”三字,竟写掉了“院”字中的“元”上面的那一横!这么明显的错字,难道无人看出?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只是在那避圣上讳的年代,无人敢明讲罢了。且还有人会为此附会上些优雅的故事、高深的道理来,以维护皇帝的圣明。

历来文人墨客也多写错别字,古文中的通假字,应该就是错别字的踪迹。因为前人用过某个错别字来表述某个意思,所以后来的人就以某字(错别字)与某字(正确的字)通假来定义那个错别字。这恐怕是对过去错别字的最好解释。

但小人物写错别字似乎没有那么幸运。据说旧时一个土豪新建了一座小楼,请村里最有学问的塾师命名题写楼名。塾师本要写“听雨楼”,不是有“小楼一夜听春雨”的诗句嘛!可不知为何*使神差地竟使他写成了“听月楼”。好在土豪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制作成匾额就挂上了。一时人们议论纷纷:月亮无声无息,怎么能听?尤其是土豪的举人朋友更不以为然:一定是塾师把“看”“观”之类的字错写成了“听”字。土豪始怨塾师欺他不识字,要解雇他。塾师情急之下请他的翰林同窗帮忙。

翰林写了一诗赞“听月”之妙处:“听月楼高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呀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声。乐奏广寒音细细,斧伐丹桂响叮叮。忽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实际上这首诗疑是辛弃疾写的,只是个别字有异)如此解释,才使人们对“听月楼”的题词叹为观止,原来静静的月亮也是能听的。塾师也因此保住了饭碗。

也有因写错字差点丢了命的。据说慈禧太后要一位书法家写幅字。书法家写了唐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其二):“*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料书法家一时神经搭错,竟在首句就写掉了一个“间”字。为平息慈禧的雷霆之怒,他谎称自己写的不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他根据王之涣诗的意思改写的一首新词:“*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如此解释,很好地遮掩了他的错误,免除了杀头之祸。因为慈禧曾因一对弈大臣明言要吃掉她的马,违背棋谚“明车暗炮偷吃马”而被杀。

说了这么多,都是错别字的有趣故事。回到开头的话题。

先说夕和西。夕在甲骨文中与“月”同,都是半个月亮的象形。“夕”的本义应是月亮刚出来时,也就是日落后的傍晚、*昏,后引为夜晚。用作夕阳,不是说夜里的太阳,一般指将要落山的太阳。有歌词曰:“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这里“西边的太阳”就是“夕阳”,因此可以牵强地说,用西阳,其中的“西”虽然是白字,但意思似也可以与夕阳相通的。当然,夕阳是正解。

再说“惋”与“挽”。二字都是形声字,字音相同。从偏旁上看,惋是竖心旁,字义与心情有关。挽是提手旁,字义与手部动作有关。“惋”的意思是指虚心以接受别人,一般用惋惜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而“挽”一般表示拉,或牵引。也有用作对死者的悼念,如挽联、挽幛等,后一个意思应与“惋”有点相近,但作为词语“挽惜”,似无此用法,显然是别字。

总之,这些都是手下之误,审稿之漏,虽别当改,无可辩驳。

自秦始皇统一汉字时起,汉字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周边国家都影响深远,是中华文明的一大创造。新中国成立后,扫除文盲、普及普通话,推广简化汉字,并对规范使用汉字立法保护,这无疑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强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使用汉字应该严格规范化,绝不能随意而为,更不能对不规范地使用强词夺理。

但在生活中、写作中,难免有错别字出现,很多的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经过九审九校,也还会有漏网的错别字,在书的最后还要来个“勘误表”。现在人们写作多使用电脑,很多人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更使音同意不同的字被误用量增加。要减少直至杜绝错别字现象的发生,除了提高自身的文字修养以外,更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员就最讲认真”,认真认真再认真。认真输入、认真校对,多读几遍,才能尽可能地消灭错别字。一旦出现了错别字,要敢于认错,绝不讳疾忌医,只有这样才能净化汉字的环境,做到规范使用汉字,保护汉字的纯洁性。

多年前一朋友说,他去街边一小卖店买盒两毛钱的雪茄(jiā)烟,女服务员纠正说:“是雪茄(qié)吧?”服务员可能想:这个“茄”字不就是茄子的茄吗?怎么能只看下面有个加字就读“加”(音)呢?朋友拿着烟,指着上面的拼音说:“你看,”他扯着嗓子念道,“jiā,鸡-鸭--妾(读音),茄子的茄!”服务员被讽得脸红汗出。

对于朋友在汉字使用中出现的个别错别字现象,提出批评是应该的,但也应是善意的,或私下交流使其改正,而不宜在群里对此出言不逊,大张旗鼓地讽咒声讨。正像群里一文友说的那样:“都是老家人,嘴上留点德吧。知错就改,善莫大焉。错别字可以批评,但要有容人之量,谅人之度,别伤了大伙心。容错率不是借口,我们都应该要求严些,但批评的口气是否也要委婉些,容易教人接受些呢?”

本文到此打住,难免文中也有错别字,希望慧眼方家指正。当然也欢迎批评。(李惠民)

1
查看完整版本: 也来说说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