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网上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2/9216515.html本文共字通读约需30分钟北京世园会已近闭幕,回顾以往,从最初的规划征集到最终落成开园历时五年。作为众多参与设计工作的人员之一,我凭着十足的运气成为了世园会一号门——礼乐大门的方案设计者。长达五年的设计过程,经历了方案征集、综合规划、深化设计、施工落成等若干阶段。回顾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及感悟汇成此文,以作纪念。PART01方案征集阶段年年初,北京世园会开展了全球方案征集,共计二十四家设计机构组成的十个设计联合体参与竞标。我当时所在的北京市园林院与清华同衡、北京城建总院三家单位组成了设计联合体,提交方案参与了竞标,并最终中标。因此北京市园林院成为了综合规划阶段的主要参与者,并在深化设计与实施阶段成为了总体协调单位。遮荫需求在往届各类博览会的观展过程中,最为人诟病的问题就是排队与防晒问题。无论是上海世博会还是北京、西安、青岛等在夏季举办的各地的园博会,给大部分人留下的都是晒黑的额头、晒伤的鼻梁,与站在烈日下的队伍中等待的痛苦回忆。阳光暴晒的问题明显已经受到了全球各地展会设计者的注意,米兰世博会给出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将展馆依次排布在同一条轴线上,用一幅巨大的张拉膜将轴线罩住。虽然解决了遮荫问题,但是强势的张拉膜将争奇斗艳的各国展馆挡了个严实。国内的武汉园博会选择了不与闻名遐迩的火炉气候硬刚,将惯例的5月到10月的展期挪到了10月到次年5月,错峰办会将阳光暴晒问题巧妙的规避掉了。▲米兰世博会主轴上的巨大张拉膜本次世园会的设计,满足“遮荫”需求是公共区域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从始至终贯穿于设计过程中的硬性要求。征集阶段的中标方案最大亮点,是将追逐远山的南北轴与追逐落日的东西轴柔化连接形成公共交通环,由环串联所有组团。公共区域集中成环,解决掉环的防晒就基本解决了大部分的公共区域防晒问题。由于延庆地处北方山区,冬季十分寒冷,大部分园艺植被都处于休眠期,所以武汉式的错峰经验无法借鉴。而米兰式的经验虽然立竿见影,但在如此大面积的场地上并不适用(米兰公顷,北京公顷)。同时最初选址的最大亮点远山借景(海坨山与冠帽山)以及精心营造的天田等需开敞视野观赏的景观,会被大片的人工构筑物遮挡。作为以园艺为主角的大型展会,采用植被遮荫为主,局部构筑物遮荫为辅的方式,成为了最为可行的解决方案。▲站在场地上可以看到远山近水森林之门世园之旅的第一站开始于主入口,众多游人的排队之旅也开启于入园安检,为了给全园游览的遮荫体验开个好头,园区大门设计的第一要务便是解决遮荫问题。中标方案中提出了森林之门的概念,利用现有林地作为整个园区的主入口。在最初对场地进行踏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场地东南角有大片的杨树林。其时正是夏季晴天的中午前后,阳光暴晒。但当我们骑车进入这一片树林中时,体感温度明显下降。当时便开始设想,将这一片树林当做园区入口,将安检、排队、购票、检票等所有设备均设置于林荫之下再理想不过。穿过树林进入园区豁然开朗的景观体验也暗合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进入桃源仙境的过程体验。森林之门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方案中的一大亮点。▲场地东南角的大片杨树林与森林之门的构想设计师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方案初诞生时热情高涨,脑子里反复思考的都是方案的优点如何体现。等到过一段日子,冷静思考之后才会发现方案的缺陷甚至硬伤。森林之门同样如此。首先,在缺乏指向性的密林中,人的方向感会缺失,不利于快速通过安检入园;其次,密林中的视觉盲点过多,存在太多安全隐患,同时安全疏散困难;然后,密林中大型车辆机械无法进入,施工困难;最后,林中的树都是树龄较大的速生毛白杨,是近几年春季飞絮的主要“麻烦制造者”,世园会的建设正是解决这些麻烦的最佳窗口期。而最大的问题是,这一片密林根本不在核心区用地红线之内,距离核心区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游客仅游览巨大的核心区就需要极大的体力,一天时间一般人卯足劲都难以逛完。如果在入园前就耗费体力在园外,那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大门的根本功能其实是以最快的速度将游人引导入园,避免滞留。遮荫需求固然重要,但不能为了遮荫而刻意拉长入园距离。经过长时间的衡量之后,森林之门的方案在下一阶段的综合规划中被舍弃,这片林地被规划为世园酒店及媒体中心所在地。PART02综合规划阶段年初,由我所在的北京市园林院与清华同衡、中国院三家单位组成的综合规划设计联合体提交了经过大半年打磨的综合规划方案,基本确定了园区的整体架构。综合规划方案成功通过,并且获得了年IFLA亚太区分析规划类杰出奖。在本阶段,一号大门的位置及规模逐渐确定下来,被命名为“礼乐之门”。礼乐之门综合规划阶段,一心两轴的格局稳定了下来,两轴主题鲜明,南北方向是串联中国展园、中国馆、天田山及永宁阁的山水园艺轴,东西方向是串联国际展园、国际馆的世界园艺轴。主入口一号门的位置被最终确定在场地正南侧,作为南北山水园艺轴的起点。概念方案中森林之门的位置成为了二号门,成为了世界园艺轴的起点。▲世园会中心区两轴格局随着南北轴线的主题确定为富有中国山水园艺特色的景观带,并以“风、雅、颂”作为贯穿轴线的命题,一号门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首先,门区是坐北朝南的传统格局;然后,大门需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神韵的外观形态;最后,作为轴线的一部分,大门需与轴线上的中国馆、永宁阁等标志性建筑物在色彩、形态上有所呼应。▲山水园艺轴上主要构筑物遥相呼应综合规划阶段的某次会议中,“礼乐之门”的概念偶然被提了出来。大家都觉得这一理念运用到一号门的设计上显得十分恰当,从所在位置角度上看,彰显“礼仪之邦”“大国威仪”等各种形象的任务放在一号大门再合适不过。随着概念的确定,一号门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其象征意味逐渐趋向严肃,设计工作变成了命题作文,对“礼乐”的理解与诠释成为了设计的前提与基础。中国画创作上讲究“意在笔先”,未动笔前先立意。设计创作同理,理念的诠释过程正是为设计“立意”的过程。从立意角度,如果仅将“礼乐”依字面理解为“典礼上的音乐”,难免显得有些过于偷懒了。那么就有必要从“礼乐文明”的角度去立意了。礼乐文明相传西周初年,周公等人通过对古人事神祈福的各种原始宗教仪式进行归纳改造,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是用来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贱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后被孔子所推崇,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经过孔子完善的礼乐文化随着儒学的发展,成为了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比较容易理解,礼既是规范,在周朝时包括了士冠礼、婚礼、乡射礼、*礼等十七礼。由此可见,从周朝起在社会中的各种活动都有相应的规范来指导。而如果社会生活处处是这样的条条框框,那人民生活未免太过压抑,就要有“乐”来调节。相对于有形的“礼”,“乐”不是很容易理解,困惑了我很久。如果以字面含义来将乐理解为“音乐”,那“乐”相对于“礼”来说就过于薄弱了,不大可能与之并置成为文明的主题。当看到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所述:“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时,我似乎开始明白“乐”的含义。这句话是说在古代人们举办的射箭比赛中,赛前要相互行礼,赛后再一起饮酒作乐,才算是君子。赛前相互行礼代表了“礼”,而赛后一起饮酒便是“乐”。“礼”使人恪守规则,“乐”使人释放善意。“礼”是贯穿社会各项活动的的规范制度,而“乐”则是弥漫在社会中无形的情感,是孔子所说的“仁”与“爱”,是存在于道德层面的仁义礼智信。有形的“礼”与无形的“乐”,在制度层面与道德层面共同作用于社会各个角落,千百年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融入了我们的思想当中。正是这样的“礼乐文明”塑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与道德标准,从而使中华文明虽历经动荡但屹立至今。礼仪的本质世园会是世界各国园艺界交流的舞台,在国与国的层面,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建筑、景观来表达“礼乐文明”?应该营造一种什么姿态的仪式感呢?由于几千年来礼乐文明的存在,中国人似乎十分擅长于营造仪式感。十九世纪初叶以来多次的社会变革活动并没有把中国人脑子里的礼乐观念革除掉。每个城市、每个乡镇乃至每个村落,都存在着特色鲜明的各类有关婚丧嫁娶、年节时令的礼仪规制。而且是鲜活的,随着时代发展不停变化着的(比如葬礼上所用的笔记本电脑、苹果手机纸扎)。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十里不同俗”(比如不同地区婚礼举行的时间与程序各不相同)。由此可见,“礼”不只存在于庙堂之高,还存在于江湖之远,很多的村落甚至发展出独有的民俗仪式。▲原生的民间习俗,我的家乡蔚县上苏庄的拜山灯与暖泉镇的打树花(网图侵删)追根溯源,古今中外各种仪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人事神祈福的各种原始宗教仪式,似乎都是人与天地神灵之间寻求交流的手段。那么部落与部落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礼仪是什么样子呢?电影《赛德克·巴莱》中描绘了台湾少数部族之间的交流手段——出草,互相之间猎人头,出于祈福、彰显英勇、争夺资源等各种原因将对方的头颅割下来。据说这样的习俗存在于各个大洲的少数民俗部落中。南半球的新西兰毛利人有一种特殊的毛利战舞——哈咔舞,动作威猛,包含瞪眼,吐舌,拍打肢体等动作,用于战前鼓舞士气、威慑敌人,同时也会在在部落聚会、对来宾表示热烈欢迎的时候进行。如今演变成国际比赛之前,新西兰的橄榄球队与篮球国家队的保留项目。▲新西兰橄榄球队赛前进行的哈咔舞仪式(网图侵删)由此看来,在生产力低下,物质不甚丰富的时代,部落与部落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礼仪并不十分美好,更多的是宣示武力,展示肌肉。一路发展到现在的和平年代,国际交流的重要场合,最高规格的礼仪活动依然采用的是配备刀枪的仪仗队。整齐划一的仪态、训练有素的队列,彰显的是*力的强大,国力的强盛。所谓“威仪”,要有一个“威”在前面。展示给对方的,是本方的自信与实力。而实力展现的要义又在精而不在多,否则仪仗队搞人海战术就可以了。在和平时代,刀枪的象征意义也大过实用价值。获得对方尊重靠的已经不再是耀武扬威、船坚炮利,而是真诚相待的风范,予取予求的从容。我所理解的现代礼仪的本质,是以真诚的态度展现自身的实力,从而获得对方的尊重。国力势必会有差距,但真诚的态度是获得尊重的前提。如同体育赛场上,明知自己实力明显落后却依然奋力拼搏的球员,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掌声。而那些“摆烂”的球员或球队则会遭到很多白眼。面对“礼乐之门”的设计,我们要做的,便是将这种自信、真诚的态度,翻译成能够反应在建筑、景观上的充满仪式感的形式语言。审美态度如前文所说,中国人善于营造仪式感,将礼仪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内勤俭节约,对外“好面子、要脸儿”,是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的典型特征。到了关乎国家形象的场合,那是一点都马虎不得。古代人对待礼仪的态度在现代复原的各种作为旅游项目的“大典”上可窥一斑。张艺谋在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将现代人对待礼仪的态度展现到了极致。近千人的活字表演、两千人的击缶而歌,令人叹为观止。在记录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整个筹备过程的纪录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面对这种类型的场合,中国人的投入是不遗余力的。主创团队可以不眠不休,临近开幕还在连夜更换方案,数万人集中操练,苦苦训练数月却被告知节目被撤下。投入其中的花费更是数以亿计。但放在十余年后的今天,如果再次举办这样的盛会,我们还会如此不计代价、不遗余力吗?▲北京奥运开幕式(网图侵删)这种不遗余力的态度反应在建筑景观层面,便是前些年一大批体量巨大、造型奇特的所谓“地标建筑”。一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建成后看起来是一个独立个体,但其坐落地的那一刻便成了一枚活的标本,反应的正是其建成的那个时代社会主流的“审美态度”。改开三十多年来,社会财富暴增,在贫穷落后过近一个世纪后,我们急切的想要找回曾经那份“大国”的自信。正赶上现代技术手段、材料工艺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于是我们开始追求“最高”“最大”“最复杂”,中国第一、亚洲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层出不穷。像极了《叶问》中的甑子丹,饱受侮辱忍无可忍时咬着牙关眼里冒着火:“我要打十个”。但当时代步入新阶段,当“打十个”成为常态,仍然靠巨量的物质、金钱的堆垒是否还能支撑起我们的群体自信心?我们总说要有“文化自信”,如何来展现文化自信呢?我们又得回到“礼乐文明”中来,以上提到的仪式也好、地标建筑也好,都在“礼”的范畴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而我认为真正的强大恰恰体现在“乐”中,靠孔子强调的“仁”,靠孟子所说的“以德服人”。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为我们诠释了他心目中的高手过招,不是张牙舞爪咬牙切齿的“打十个”,而是“叶先生,你能掰开我手中的这块饼吗?”而叶问胜过宫羽田也不是靠拳脚功夫打的对方告饶认输,而是靠想法:“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进步”。宫羽田胸怀南北,而叶问则是“天下之大,何止南北”。▲叶问打十个与宫羽田叶问掰饼(网图侵删)我认为在现时代,我们应该展现的正是这样的审美态度:不盲目自大,不求最高最奇特,处处压人一头。而是展现平和的姿态,开放的态度,以自信、智慧来赢得尊重。博览会建筑世界博览会在年在英国诞生之初,便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博览会建筑。首届世博会的“水晶宫”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及材料的全面展示,布鲁塞尔世博会建造的原子能结构的球型展馆是战后人类进入了科技进步的新世纪的象征。各国纷纷通过建筑来展现本国的科技发展和成就。由此看来博览会建筑不同于普通的展馆,其象征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建筑,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其通过形象所表达的内涵、价值观占据了主要的部分。如前文所述,一个建构筑物落在地上的那一刻就将其背后的审美态度展现了出来。而博览会建筑更是将本国当时时兴的价值观活生生放在了放大镜下向世人昭示,大部分还将永久保留下来,如同标本一般长期被人注视。年上海世博会是综合型世界博览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其中的中国馆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样本。其急切的需要扬眉吐气的姿态昭然若揭,巨大到令人压抑的红色巨构不可一世的坐落在高台之上,令人生俱。需要靠巨大的体量强调自身的存在,背后所反映出的恰恰是文化上的不自信。这样的做法不涉及对错,只是当时那个时代真实存在的审美态度与价值观的客观呈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网图侵删)园林与园艺博览会作为专项博览会不如综合型博览会那样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