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行政区划调整的故事,例如河北省、山东省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四川省。在清朝统治时期,四川省的遵义府被划入了贵州省。几乎与此同时,隶属于四川省的东川府,则被划入了云南省。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隶属于四川省的东川府,总计管理两个县,为何会被划入云南省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我国行省制度的形成。当年,元朝通过一系列的战争,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疆域面积辽阔的大帝国。由于疆域面积辽阔,原有的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管理需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元朝最终推出了行中书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湖广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等等。不过元朝行省制度并不完善,遗留的问题很多。
明朝建立以后,对元朝行省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把10个行省调整为13个省,再加上北直隶、南直隶,总计出现了15个省级行政区划。我国很多省份的行政区划,都是在明朝统治时期基本确立的,例如福建省、江西省等等。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成立了东川府,下辖了会泽县和巧家县,隶属于云南省管理。但是,仅仅几年以后,东川府从云南省划入了四川省。我们聊聊明朝的实际情况,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存在大量的土司。这些土司效忠于中原王朝,但是,一直反对中原王朝派遣官员进入自己的地盘。
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从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明朝建立以后,主要的精力都在北方,败退蒙古草原的各个部落,不断组织力量南下。西南的很多地区,其实仍在土司们的手里,土司堪称是当地的土皇帝。17世纪中期,统治了20多年的明朝灭亡,东北地区的清朝开始大举入关。在1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逐步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至于北方蒙古草原各部,清朝入关之前,已经控制了很多部落。
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时间里,除了西北的准噶尔部,仍与清朝对抗之外,其他的蒙古部落已经纳入了清朝的管理体系。康熙皇帝留下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外部环境,年,雍正皇帝上台。当时,虽然准噶尔部仍与清朝作战,但已经不可能撼动清朝的统治。外部问题基本解决以后,雍正皇帝开始专心处理内部问题,并且把目光转移到了西南地区。雍正皇帝开始治理西南那些桀骜不驯的土司们,推出了改土归流政策。换而言之,朝廷保证土司们的财产不受损失,但土司们必须放弃对地方的管理权,由朝廷派遣知县、知州等官员进行治理。
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并不顺利,也存在风险。例如在明朝统治后期,四川遵义地区的杨氏家族叛乱,掀起了规模很大的播州之乱。雍正皇帝为了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派遣自己的心腹鄂尔泰担任云贵总督。鄂尔泰到任以后,对土司们开始了不同的策略。对于那些接受朝廷的土司,朝廷给予很丰厚的赏赐,甚至可以赐予荣誉爵位。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土司,鄂尔泰坚持严厉镇压。在云贵地区工作的过程中,鄂尔泰发现一些行政区划很不合理。
例如遵义府虽然隶属于四川省,但是与贵州省的交通更加方便。东川府也隶属于四川省,但风俗、口音等各方面都更接近于云南省。雍正四年,为了改土归流政策的需要,鄂尔泰上奏,建议把四川省的遵义府划入贵州省,把东川府划入云南省。对于鄂尔泰的要求,四川省的高级官员们强烈反对。但是,鄂尔泰属于雍正皇帝的三大心腹之一,而且又负责改土归流的事务。牵扯到改土归流,其他意见必须让路。最终,雍正皇帝同意了鄂尔泰的建议。
雍正四年秋天,遵义府划入贵州省,东川府则划入了云南省。在《东川府志》中,记录了东川府从川入滇的过程。官场上一直讲究人走政息,前任官走了以后,接任的官员不一定遵守前任官留下的规定。但鄂尔泰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由于在云贵干得非常不错,鄂尔泰最终进入了军机处,成为了军机大臣之一。在雍正皇帝在位的末期到乾隆皇帝在位的前期,鄂尔泰逐步成为了满官集团的核心人物,与张廷玉为首的汉官集团对抗。
我们聊聊东川府,在东川府地区后来发现了大量的铜矿,而且储量非常丰富。在影视剧《大清盐商》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两淮的盐税,云南的铜矿。”由此可见,这两个地区属于清朝的财政大头。东川府划入了云南省以后,一直管理两个县,这样的区划模式延续到了清朝灭亡。年,东川府被撤销,出现了东川县。到了建国以后,又出现了东川矿区。进入五六十年代,东川矿区被提升为地级市。当时,我国出现了很多资源型的地级市,例如昨天讲过的玉门市。
东川市建立以后,已经持续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很多资源单一的城市开始进行整合。例如玉门市被撤销了地级市地位,后来并入了酒泉市。年,东川市被撤销,改革成为了东川区。目前,东川区隶属于云南省会昆明管理。从东川府到东川县、东川市、东川区,这一地区历经了一系列的沧桑巨变。关于我国行政区划调整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