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人间的春天不能没有桃柳。文人的笔下不能没有桃情柳意。与桃柳最早相见于《诗经》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出自《诗经·周南·桃夭》。它是一首贺新娘的诗,也是送新嫁娘歌。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而《诗经》里写柳的诗,我们最熟的就是选入中学课本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杨柳依依由此看来人们很早就用“桃”和“柳”作为意象来表达丰富的情感了。往后看,因“桃花”而出名的作品就是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它写于晋、宋交替之际,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接,民不聊生。作者虚构了一个渔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安乐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图景。“桃花源”的艺术创造光照文坛,后世很多文人作品都喜欢用此典故,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晋代写柳的诗句当属东晋女诗人谢道韫的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甚是奇妙。虽是写雪,但雪的漫天飞舞、轻盈之态,唯用“柳絮”形容才形象。诗人也因此有了“柳絮才媛”之称。桃花依旧笑春风再推后,唐代是一个不能不说的朝代,文学空前繁盛,诗坛高手如云。写桃花的诗多得举不胜举,然独独记住了崔护的《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画面如在眼前,美且美好。整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那个伫立春光中怅然若失的多情公子形象也就此镌刻在爱情的文学里。满城春色宫墙柳而柳文化在唐代得以丰富,以柳入诗的诗作很多。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杨柳有双关之意,既指真正的塞外杨柳树,又指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说的是折柳赠别的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的“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就属此类。柳条百尺拂银塘到了宋代,词人大家也不少,留下来的名句信手拈来,比如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给我们描画了一幅杨柳之密,雾气之浓的水墨画,随后从这幅水墨画里走出一位伤春的哀怨的女子。给人的印象多深刻。”曾巩的“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又很形象。还有周邦彦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杨万里的“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都很传神。相对于写柳的词作,宋代写桃花的作品就少些。这里只找到了北宋刘次庄的“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谢枋得的“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桃柳,装点了春天,也装点了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