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西出阳关的阳关在何处它是怎样消失的
TUhjnbcbe - 2025/3/16 0:58:00

朋友们都听过“西出阳光”,但是对这句话中的阳关有多少了解呢,和小编一起学习吧。

历史上的“阳关”有三处。一是古邑名。春

秋时期鲁国的城邑,后来并入齐国。

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偏东而南约六十里。二是蜀地古关名。战国时巴国三关之一。三国时期刘备又在蜀置阳关。三是河西古关名。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由此阳关广为人知,“西出阳关”说的正是这一阳关。

阳关建于汉武帝元封四年(前年)前后。当年汉武帝为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即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和玉门关与阳关。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日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部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经专家考证,阳关的大体位置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西南70余里古董滩附近。

自汉武帝至唐代中期,阳关与玉门一道,成为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关隘,由汉至唐,这里一直是与西域来往的必经之地,古代西天取经第一人法显正是由此出关,高僧玄类从印度取经归国、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华,都是西入阳关到达内地。当时“丝绸之路”是重要的经济大道,往来商人络绎不绝,驼铃马嘶时有可闻,要去西域的商人到敦煌后,向西北出玉门关为北道,向西南出阳关为南道。可以说阳关、玉门关在由汉至唐中期的漫长岁月里,阳关处于古代边疆大漠地区,担负着边防和开道的光荣任务,兴盛了一千多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现在来看阳关,何以选择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据专家考证,古时的地势险要是一大因素,而且这里有独立的水源,这里还是绿洲盆地,并已形成发达的火烧沟文化。

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在这里生存,自然条件算不上多么严酷。

自王维写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之后,阳关使人感到凄凉悲惋,寂寞荒凉。其后的大诗人杜甫,也写了让人倍感荒凉的《送人从军》诗:“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愈加使人感到边远、荒凉、冷漠。事实上诗人并未夸大其词。当时,由长安到阳关需走两个多月。出阳关后,沿阿尔金山北麓西行,穿越阿尔金山前的数百里流沙、戈壁地带便进入西域范围。接着沿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南缘,一直向西才逐渐显现绿洲,由此可见西出阳关走不远,即是千里无人烟的绝域之地,“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西出阳关,义无反顾地进入绝域之地。

唐中期之后阳关的作用渐渐变弱,此地西土沟时有山洪暴发。沟岸纷纷塌落,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慢慢形成沙垄,阳关古城逐渐被水毁沙埋。可是一些人物和历史事件与阳关紧紧联系在一起,铸成阳关千古传唱的美名,这是永远也不会被埋没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出阳关的阳关在何处它是怎样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