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雁飞高,单于也循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首诗是组诗《塞下曲》的第三首,出自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之手,诗中描述了军旅气象,雄伟豪放,充溢着英雄的气概。
但是加以逻辑推算,便会发现诗中似乎存在着逻辑矛盾。最早提出质疑的是我们的大数学家——华罗庚。
他认为首先“月黑”没有月光怎么可能看得见高飞的雁呢?其次,雁是候鸟,一到秋天就会从北方迁徙到南方,即北方冬季的大雪时节,不可能又雁。
这样分析好像确实有道理,但是问题是,一般情况下是如此,难道就不存在特殊情况了吗?近些年来也确实是有人论及过这一点。并证实了卢纶的诗句是不存在逻辑错误的。
他们找了同是唐朝的一些诗人从他们的诗句中去证明“月黑雁高飞”的可能性。
首先是在西北边疆度过六七年戎马生涯的诗人岑参,作为一个对边地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自然气候的有长期观察和体会的诗人,他曾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这就说明了”胡天八月(农历)“的边地就已经是大雪纷飞了,而雁作为一种候鸟,它的老家在西伯利亚,春夏之交它们在西伯利亚繁殖,八九月就开始南迁,即使是”胡天......飞雪“的日子也正是大雁群过境的季节。
所以”大雪满弓刀“与大雁的出现不矛盾。
此外在大诗人王维的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里的诗人自比像”蓬“(一种随风卷杨的秋草)一样出临”汉塞“,像”雁“一样进入”胡天“也就进一步说明了,秋天时节在甘肃玉门关以西地区的天空的确可以看到大雁飞过。
而和王维同时代的诗人高适曾写过《别董大》,诗中提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诗说明落日黄云,大野苍茫的北方,黄昏时是可以看到雁飞过的。从而证明了”夜黑雁飞高“和“大雪满弓刀是符合时节的。
胡罗庚教授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根据一般地区的一般气候,指出卢诗存在的逻辑错误,这种质疑精神是十分值得敬佩的,而后人质疑华罗庚的结论,寻找答案证明,这种质疑权威的勇气更是值得佩服。
这种挑战权威的精神,令我想到了前些年,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为了向学生传递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自己趴在教室门口,要求一百多名学生跨过自己的身体,从古之今,中国人几乎都很难接受被人跨过身体的行为,这种“胯下之辱”,被认为是奇耻大辱。而这种心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威的至高无上。
然而社会的发展总是产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带着崇拜的心理读诗词,这很容易导致我们忽略诗词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或许会错过诗词中隐含的某些问题。所以读诗词的时候不凡多加思考,反问,推演它的逻辑,这样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资料:《古诗词中的逻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