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压卷作《凉州词》审美谈
文/张发安编辑/磐石
唐诗七绝中,究竟哪一首算得第一,又名“压卷”作,诗评家已争论长达数百年。有说王之涣的“凉州词”,有说王昌龄的“出塞”(其一),也有说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等,其理由是:这些诗,皆有起承转合之变化,而杜甫的绝句从来不被列入“压卷”,其原因就在于句式缺乏起承转合之变化,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这些评论,其实都是就句式或者说从诗的外在形式而说的。笔者认为,评一首诗的好坏,不讲内容,单从表现形式上去看,其说服力不强。
历来称王之涣的“凉州词”为唐诗七绝压卷作的人居多,究其原因,可以说,就在于此诗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具有“空灵”之感,显得灵活而不可琢磨但又极其深刻。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弧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笔者认为,认定这首诗好过其他七绝,须从欣赏者出发,选择最佳视角,即审美角度,才能深刻领会此诗的意境美。正如美学家狄德罗说过:“希腊名雕《拉奥孔》不是面面都好,如果从左边看去,便显得暗淡了。”这说明艺术欣赏存在一个最佳视角的选择问题。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须从字面解读入手。历来对这首诗首句有这样三种解释:
一、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写的是远景,凭高远望,黄河“来龙”与天相接,即诗人由近而上溯地仰看黄河,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觉。
二、认为“黄河远上”写的是黄河向东流逝,愈远显得愈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见五省合编初一册语文教参)注释为“黄河奔向远方,看去(仿佛)直上白云问。远上(仿佛)远流直上。”
三、认为“远上”指诗人叙述征人出塞远远西上。见(《中学语文教学》85.8巜对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解释质疑》),理由是“水始终是‘流泻’、‘流下’,不会‘流上’,更不会‘直上’”。
笔者认为,这后两种解说都有待商榷。
第一、将“远上”的“上”字作动词解欠妥,因“远上”在诗中的位置与下句“一片”同属附加成分,分别修饰限定“黄何”和“孤城”的。巜辞海》中“上”字头条注为“高也”见《说文》、《尔雅》释亲郭注:“高者,言最在上也”。因此,“黄河远上白云间”应作“黄河高远(在)白云间”讲,它恰好和“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壮阔的气象相联相配,形成一个巨大的时空境界,给人以高渺浩瀚之感。
第二、古人就有怀疑黄河远上为黄沙直上的说法,众说纷纭。如吴乔在巜围炉诗话》中说:“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叶景葵在《卷书跋》中说:“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尽管这些说法,都各自有些道理,然而王诗以“黄河远上白云间”句传诵于古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为读者提供形象(意境)再创造的基本条件的,读者凭借其基本条件,通过创造思维活动而化为读者想象中的视觉形象,这就已经不再是那为视觉经验所承认的事实了,而是符合人们审美视觉感受的美的形象。那种“黄沙直上”说,实际上是以视觉经验在评定作品,是一种物理评定,不是美的欣赏。
第三、《凉州词》是一古曲名,古人写诗用这个曲名的多。所谓“边塞诗”,据考查,也有从未到过边塞去的诗人写的。从古今创作实践看,诗人写诗,为了创造出一种意境美,有时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或相距甚远的地方拉在一起,这种情况不少。即便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就作于凉州或玉门关外,原稿就是“黄沙直上”,然而,一经读者的审美再创造,它就从诗人的创造思维系统进入读者的欣赏思维系统,具有了新的质。这便是广为流传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句所表现的那种蜿蜒盘曲而上几千里的壮美景象。刘逸生《唐诗小札》讲得好:“‘黄河远上白云间’,七个字莽莽苍苍,浩浩瀚瀚,给人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美感觉,反复吟味,我们眼前出现的不但是祖国河山的无限壮丽,而且也会联想起我们民族的源远流长,以及丰富文化的艰辛缔造。”这就讲出了诗的意蕴所在。
第四、王之涣《凉州词》是一首抒情诗,中心形象是诗人的形象,诗中所写之景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象,所抒之情是诗人胸中之情,这二者是有机交融在一起的。那种将“黄河远上”解作诗人叙述征人“出塞远远西上”,就诗句字面看,是符合地理位置的,但就一首抒情诗的艺术完整性和意境的完美性看,却是一种割裂和损害。
欣赏王之涣《凉州词》的最佳视角是什么?我以为应当把中心视点放在诗人形象上,这样,我们看到的是:在那苍茫浩瀚的背景上,一位诗人在极目西天,念及征夫;回首国中,怨及君王!表现出的是诗人那种“体下怨上”的悲壮形象和他那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怀。这样分析,正与杨慎在《升庵诗话》里说的“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是相一致的。只有这样分析、认识,才算选取了这首诗的最佳视角,符合诗人写诗和读者赏诗的思维系统和视线轨迹,才显示出诗人的形象和诗人的倾向性,还原王之涣《凉州词》悲壮美的本色。
张发安(秋叶红也)男年生,四川省巴中市人,居重庆,重庆市作协会员、《中华诗词论坛》纵议员、《重庆诗词学会》会员。曾在《名作欣赏》、《写作》等杂志发表唐诗鉴赏论文多篇。有多首诗在报刊征文活动中获奖,年获《全国诗文大会》“大好河山征文”古体诗银奖、年获“伟人颂、中国梦”诗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