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粗略统计,《全唐诗》中有关玉门关内容的唐人诗歌多达多首。玉门关并不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军事要塞,为何却被诗人们频频提及呢?这有趣的文化现象背后,有什么样的深刻原因呢?
玉门关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化意蕴厚重的关塞之一。汉武帝为了防范西北匈奴和羌的联合,在河西地区“列四郡,设两关”加强控制。“两关”即玉门关、阳关,作为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门关是去西域的必由之路,起到了控制边疆交通往来,增加赋税收入,促进文化交流,扼守边关等重要作用。
玉门关遗址关于汉玉门关位置有不同观点:或认为在今敦煌之东;或认为在今嘉峪关市的石关峡;或认为在今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一带);还有认为初在今敦煌之东,后迁移到敦煌西北;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在今敦煌西北。
对于玉门关,人们并不陌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门关被唐朝诗人反复提及。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又如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秋歌》中提到的“玉关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玉关情”是唐人“征戍”“乡愁”“建立功名”“闺怨”“边塞”“咏史感怀”等情感的凝聚,这种广泛性、丰富性的情感中,又有一种核心情感,那就是边塞征戍生活在时人心中深深地激荡烙印与回响。一个地名,竟然成了整个时代人们共同的一种情愫的寄托,可见玉门关的影响和意义有多深远。
据粗略统计,《全唐诗》中有关玉门关内容的唐人诗歌多达多首。玉门关并不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军事要塞,为何却被诗人们频频提及呢?这有趣的文化现象背后,有什么样的深刻原因呢?
千钧一发的重要关口,为什么不设在类似嘉峪关的隘口,而设在一马平川的孤城之地?尤其是从空中俯瞰玉门关,会发现这里几乎是一片平地,作为关隘并不险要。其实,在西汉,出城门的沼泽地或许是护城河,秦长城东西阻拦,马鬃山在北边横亘,南边则沿着敦煌西塞墙一直通向阳关,塞墙和烽燧以外是望而生畏的库姆塔格大沙漠。只是,长城不在了、沼泽干涸了,所以这里才变得平常无奇。
玉门关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旅人的前行灯塔和沙场将士的心灵归途。他们望见玉门关、阳关,要么行在正途,要么死而足矣。对于无法回到出生之地的远征军来说,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凯旋故里,而铁蹄进入了两关,就回到了故乡,精神的故乡。因而,东汉驻守西域31年的都护班超垂暮之年上书天子:臣不敢望到酒泉,但愿生入玉门关。
它更大的力量是锁水。玉门关的设置,因水而起,锁住水源,就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自信。在以骆驼、马匹为交通工具的古代,要想穿过大漠就必须择水而行,流淌在长城沿线的疏勒河,成为玉门关的军事防线。
从历史角度而言,玉门关之所以如此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