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李白的这首边塞诗,横绝千古,后世评价此诗
TUhjnbcbe - 2025/2/23 18:09:00

于丹说:“说起中国诗歌中的意象,如果让我们只选取一个最典型的,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一轮明月”。千百年来,诗人们吟风弄月,寄情风月,留下许多咏月的名篇。

今天,我们跟随李白一起,看看盛唐边关塞上的明月。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泉。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这就为这个曲辞定下了哀婉缠绵的基调。李白的这首《关山月》也是伤离别,但是却“伤”的雄壮!“伤”的雄浑!自有太白风骨!

全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三个部分,每四句为一部分。

一、前四句,关山明月。

开篇点题:明月、天山、玉门关,诗题《关山月》全部囊括。同时又追加了两个意象——茫茫云海,万里长风。四句话,勾画出一幅苍茫雄壮的大唐西北边塞图。为什么说是西北呢?因为“天山”不是今天新疆境内的天山,而是横亘青海、甘肃两省的祁连山;“玉门关”在今天的甘肃敦煌,又是古代中原和西域的地理分界线,所以是西北边境。

月亮在天山上,那“望月”的人在哪呢?在天山的西边。我们常说:“月上东山,日出东海”,人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见的景象就是“明月出天山”。

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大海之上云月苍茫,蔚为壮观。其实,“明月出天山”也一样气势壮丽。天山之上是波翻浪卷的云海,一轮明月在云海间穿行,与磅礴的天山组合在一起,十分雄浑阔大。此时,身处西北边境,月光下伫立的戍卒,遥望中原,长风浩荡,他觉得这风就是从他万里之外的家乡,度过玉门关,吹到了这里。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家乡的风不就吹到了身边,深深的怀乡情绪清晰显现。

但是,宋代学者杨齐贤对这句“长风几万里”却提出质疑说,无论从天山到玉门关,还是从中原到天山,都没有几万里,李白似乎不太会算数。其实,李白是说“长风”,并非实指距离,中原的风再“长”,也不能度过玉门关,吹到天山的。这只是思乡之人的一种心理感觉而已。况且李白能“白发三千丈”;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几万里”也不足为奇了。

二、中间四句,战争哀怨。

戍卒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呢?

白登道:汉与匈奴的激战地;青海湾:汉与吐蕃的争夺场。在这胡汉必争之地,历来战事连绵不断,无止无休。背井离乡,保家卫国的戍卒,有几个能“生回玉门关”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少年的轻狂与豪放;“古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老兵的叹息和哀伤。“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世世代代的伤痛和悲戚。

这四句在全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上面的边塞风光过渡到战争,再由战争过渡到下面的戍人。

三、最后四句,戍客思归。

望着边塞,想着家乡。戍守边关的人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而此时,他们万里之外的亲人,那为他们愁肠百结的妻子,一定也凭栏西望,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思念他们呢!“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他们的情意是息息相通的。

一句“望边邑”,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把边塞图画和戍客紧紧连在了一起。戍人所见、所思、所念都是衬托在这个广阔的背景下,更显深沉、凝重。

明月跨越了万里,长风跨越了万里,思念跨越了万里,离愁跨越了万里。这就是残酷的战争给无数征人带来的痛苦;给无数征人家庭带来的痛苦。诗人放眼于战争,却也谴责战争,同情代代征人为战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写到这里,诗人、征人、思妇乃至读者,同时产生一种共鸣,一种渴望和平的共鸣——“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壮丽的文章,深沉的的基调,闪烁着儒家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芒。

不同于一般“离人思妇”诗的纤弱,紧紧局限于愁苦的境界;李白以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不拘泥于一时一事,在广远的思索中,融合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意境深邃,深沉旷达,气象宏伟,风格鲜明。所以后世评价此诗“气盖一世”,这就是所谓的太白风骨!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白的这首边塞诗,横绝千古,后世评价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