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什么在唐朝,边塞诗会发展得如此繁荣
TUhjnbcbe - 2025/2/17 21:12:00

什么叫做边塞诗呢?就是以边疆军旅生活为题材,描写边疆的人物事物景色等等,气势磅礴,令人振奋鼓舞,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战、自强不息的优秀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抒发了或是边疆生活的孤寂,或是远离家乡亲人的思念,亦或是对国家局势的忧患及对功名的渴望。广义上的边塞诗甚至还包括了闺怨诗,因为闺怨诗其实就是对守边疆的丈夫的一种思念,这个在文学上尚有争议暂且不谈。

边塞诗的全盛时代

纵观历史,无论是先秦文学还是汉晋风骨,再到唐诗宋词,或是元曲小说,文学一定是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思想的重要参照物,在这其中唐朝的唐诗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并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四千多首诗歌将大唐的繁盛、衰落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在这四千多首唐诗中,边塞诗占了近一半的数量,所以想研究唐诗,边塞诗一定绕不过。

边塞诗在唐朝进入发展的全盛时代,据《全唐书》记载,在唐朝边塞诗总量达到余首,在唐代以前数量都是有限的,有名的边塞诗人也寥寥无几,而唐朝无论从数量质量上都是中国历史上边塞诗最鼎盛的时代,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诗人像是王昌龄,王维,岑参等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经典诗句都是出自这个时期,不仅朗朗上口,其中承载着的文人骚客无穷的的功名意识和忧患意识也令人回味。

令人疑惑的是印象中军旅生活大多是极为单调的,守边疆的军人有文采的也不多,为什么在唐朝,边塞诗会发展的如此繁荣?

唐朝幅员辽阔,实际控制的领土达万平方公里,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和众多的国家接壤,边塞众多,为边塞诗提供了广袤的创作土壤。

守边塞的卫队人数众多,又不断地对外征伐,且唐朝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扩大了军队数量,这一改变使大唐的文人们掀起了从军热,又因为唐朝历来尚武,投身兵营的人越来越多给边塞诗的繁荣奠定了人员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唐朝的文化氛围整体良好,文化发展达到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巅峰,而且名人众多,这些都是边塞诗能有如此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

边塞诗中大概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怀揣报效祖国不畏艰苦的决心,想要为国家建立功名的情怀,这也符合唐朝人尚武的特点,文人以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拳拳爱国之心,武将不像文人那么有文采,文人入伍后就会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所以在他们的诗中满满的都是功名意识。这种功名意识也存在于边疆戍边时那种誓死捍卫国家的尊严歌颂战死沙场的情怀,另一种就是还未到边疆满腹豪情急于实现自己个人理想的愿望。

1.胡骑虽平陵,汉兵不顾身

在初唐时期边疆不稳,常有外族袭扰,这个时候伟大的边防军就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卫羽翼未丰的的大唐。

将士们忍受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那种孤寂,依然有不破楼兰终不悔的大无畏精神,正是有着这种精神的支撑,在艰苦的边塞依然心有理想,并坚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明知边疆生活苦,很有可能战死沙场,但是为了国家兴旺,依然选择牺牲小我,许身国家的豪情壮志激励着每一个戍边士兵,也鼓舞了后世想实现人生价值的那些或普通或高贵的人投笔从戎为国征战。

2.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正因为有前人战死沙场誓卫祖国的这种精神的激励,尚未从军的人就会对功名有着急切地渴望,这其中也包括虽然身在战场,但是未能实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那一批人。唐代人才众多,在科举制度,征兵制度尚未完善的时候,很多仁人义士苦于报国无门。

李贺曾说“请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像李贺这种将强烈的报国意愿表达在诗中体现向往边关的想法大有人在。还有一种就是虽然身在边关但将无大才,天子昏聩使得有些爱国志士满腹理想和才华无处施展,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希望朝廷能有一个像飞将李广那样的优秀将领带领自己驱除外辱。

国破山河在

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集中体现在安史之乱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唐王朝开始由盛转衰,在外交、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不尽人意,和之前繁盛的大唐大不相同。

战事频繁,环境的艰苦、自身的安危、国家的存亡、家人的温饱都成为边塞士兵心中的忧患和牵挂,这就引发众多的爱国诗人的爱国情怀,那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在诗中集中体现。这就是边塞诗的第二种情怀,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看着破败的山河,充满了对国家和自己的命运的忧患,构成了边塞诗中的忧患意识。

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的环境要么是茫茫戈壁,要么是白雪皑皑、荒无人烟,除了对环境艰苦的描写,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心中孤寂烦闷之情溢于言表,思念家乡亲人以及远方心仪的姑娘的情感在诗中也占据极大的篇幅。在这荒漠之上没有人比边塞将士更加厌恶战争,渴望早早结束战争,期许天下太平,能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

除了边疆士兵,身在家中的女子们也同样思念远方的丈夫,征妇思人还,闺房之中,边塞士兵的妻子希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这也是有些学者将闺怨诗列入边塞诗中的主要依据。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环境的艰苦尚能忍受,个人的生命,荣辱,在荒漠之上也受到极大的威胁。尤其是经历过战争之后,士兵每日枕戈待旦,风餐露宿,将性命悬于腰间,不知能不能看到第二日清晨。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见过了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有时会庆幸自己没有被战场上最后一个敌人打死,没有被最后一只羽箭射穿,越是心存侥幸的活了下来越加深了对战争的恐惧。

如果说个人的生命不能保证,那么为国征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是绝对的底线,然而,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尚且水深火热,个人荣辱又怎能保证?多少的边塞将士再也看不到繁盛的大唐,接到的是退让,和亲等等屈辱的命令,大唐往日的荣耀已然不在,沙场建功的夙愿得不到实现,这样苟活还不如在战场战死,这种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在边塞诗中亦有体现。

3.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

正因为战争的残酷,使边疆将士产生了厌战的思想,此时不是从前那样对战争的狂热,而是意识到现在所谓的战争都是为统治者服务,这种有组织的残杀,肆意的践踏黎民百姓的生命,“苟能制侵陵,其在多杀伤”。

况且,从前的战争或是保卫国家或是开疆拓土,安史之乱后多为内战。频繁的战争对生产力、经济都是一种破坏,为将者享受战争为他们带来的荣华富贵,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私欲、权力使身处社会底层的士兵马革裹尸,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多的诗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在唐朝,边塞诗会发展得如此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