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中分,九水环绕。地处华北内陆的古城太原,因为拥有穿城而过的汾河以及源于东、西两山的九条边山支流而颇具灵气。
然而,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这九条边山支流逐步变成黑臭水体,河道淤积、交通不便,成为困扰沿河两岸群众的糟心河和威胁城市安全、制约城市发展的老大难。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年5月以来,在此前完成城区汾河段及南沙河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太原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其余八条边山支流的综合治理。随着治理工程的基本完工,八河治理的生态、民生、经济等综合效应渐次显现,过去的薄弱地区具备了腾飞的条件,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释放了城市发展潜力,为太原市发展蓄积了新势能。
“龙须沟”变“景观河”
宽阔平整的河道,绿树林立的河堤,两岸新建的快速路井然有序,行走岸边再也不用掩鼻而过。家住太原市晋源区冶峪河入汾口附近的罗宁,看着如今的冶峪河感慨不已:“这才是条河的样子!”
从前的冶峪河,河道内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河堤几乎全部损毁、无法通行。沿河污水全部直排进河道,再加上河底坑洼不平,雨水长期积存后变质发臭,每到夏天入汾口处就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哪里是河,就是一道臭水沟。”罗宁说。
冶峪河是太原市城区九条边山支流之一。这九条水系,源于太原市东、西两山,流经市区汇入汾河城区段,既是太原市防洪排洪的主要河道,也是人口聚集、交通东西的历史文脉所在。由于两岸缺乏排污等基础设施且缺乏有效治理,长期以来,九条水系渐渐变成河道淤积、藏污纳垢的“龙须沟”,城市管理的“老大难”和城区安全的大隐患。年,太原市对九条水系中的南沙河进行综合整治,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消除了黑臭水体、建成了绿化带和快速路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去年下半年开始,太原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对其余八条水系同时进行治理。“这项治理是推动太原市宜居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太原市城乡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利说。
太原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刘丽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八河综合治理工程遵循“源头治理、蓄水调洪,雨污分流、河水复清,快速交通、绿色长廊,连片改造、全面提升”的总体思路,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上游水土保持及河道治理、水系的雨污分流、道路交通的立体改造、绿化的提质升级以及地下管线建设等。
根据规划,太原八河综合治理,要修整河道69公里,修建快速路公里以及24座高架桥、处下穿通道和84座跨河桥,新建雨水管线公里、污水管线公里,总拆迁面积达余万平方米。“建设施工单位在各城区和相关部门配合下,克服各种困难,用时一年多,超常规有序完成了各项工程建设。”太原市城乡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武卫华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乘车沿北沙河、北涧河、虎峪河、九院沙河、玉门河等水系采访,发现各条河流面貌焕然一新:河道已经全部整治,河槽加深、堤岸进行水泥砌筑并加高,沿河两岸修建的快速路已经竣工,河道两岸及路边还建起了绿化带、小游园等,不少市民沿河散步、锻炼。
刘丽娟、武卫华等设计、施工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太原八河治理给市民带来了厚重的“生态福利”。经过河道整治,八条河流整个河道断面的防洪标准全部达到城市防洪所要求的50年一遇标准,有的甚至达到年一遇标准,消除了城市安全隐患;雨污分流的实施,能够将沿河两岸的污水全部收纳进城市污水管网,解决了过去直排河道进入汾河的状况,消除了绝大多数的城区黑臭水体,群众告别感官之“痛”,也基本实现了黄河流域汾河支流太原段的生态、水体保护;河道周边脏、乱、差的环境得到根本整治,沿岸新增园林绿地万平方米,总面积相当于一个颐和园。
综合整治弥补城市功能缺陷
供暖季开始,地处西山脚下、距离太原市中心十余公里的万柏林区城边村小西铭村的多居民,告别了使用多年的土锅炉,用上了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输送的暖气。村支部书记周润生说:“做梦也没想到,我们这个偏远山村也能用上集中供暖。”
小西铭村是太原九条边山支流之一的玉门河的源头。长期以来,村子取暖靠土锅炉、做饭靠煤气罐,垃圾污水随意倾倒至玉门河内,村子又脏又乱;去市中心的商业区,需要绕着弯去走大货车遍地、尘土飞扬的西铭路,需要40多分钟时间;哪怕是送孩子到三四里外的西铭小学上学,也得花将近半个小时。
始于年5月的玉门河综合治理工程,彻底改变了小西铭村的窘境。不仅玉门河道得到整治,而且村里还接上了城市里的集中供热管网、污水管网、供气管网;沿玉门河道新建的玉门河城市快速路修到了村口,将这个山区城边村与城市联结到一起。“村子变得干干净净的,苍蝇、蚊子、臭虫基本看不见了。去市中心的下元商贸城逛个街,开车15分钟就到了;娃娃去上学,骑上电动车或者坐公交几分钟就到,步行也就20分钟。”村民李珍说。
刘丽娟、武卫华等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太原中心城区沿由北向南穿城而过的汾河延展,受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影响,靠近东西两山的城边村、工矿区等长期以来未能纳入城市管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既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也成为太原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短板。
在八河治理过程中,太原市坚持河道整治、园林绿化与管网、道路建设综合实施。其中,新敷设供电、通讯、污水、雨水、供水、供热、供气、再生水等地下管线公里,相当于太原到北京距离的1.6倍,将城市基础设施向盲区、农村延伸,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了城市功能;将沿河两岸的抢险道改建成全长公里的立体化城市快速路,不仅大大提升了道路服务水平,也增加了沿途道路资源,使全市交通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八河治理有效弥补了太原市在功能方面的缺陷。”张利说。
激活城市发展潜力
时近深冬,太原市万柏林区西山脚下的文旅小镇项目仍在火热推进中。该小镇是西铭街道办事处的城边村改造项目,由国内一家知名地产企业承建。西铭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蔡增辉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个项目主要得益于玉门河综合治理。”
西铭街道办事处地处西山脚下的城市边缘,也是玉门河的源头所在地。这一片区自古就是太原市的西驿站,辖区内的西铭路曾是太原市唯一一条通往省内西部市、县的公路,一度十分兴盛。近年来,随着其他西向高速公路的修通,这个远离城市中心的片区逐渐沉寂,直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年5月以来,乘着玉门河综合治理特别是城市快速路修建的东风,万柏林区加大西铭片区改造力度,整修片区内四条道路形成完整路网,一举改变了片区衰落面貌。蔡增辉说:“玉门河的综合治理、路网的完善,凝聚了人气,让西铭与城市的距离更近,片区内的各种资源价值飙升,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也让西铭有了重现辉煌的希望。”
“一条河带活一个片区”。西铭片区的变化是太原市治理边山支流深刻影响的一个缩影。
太原市一水中流,北、东、西三面环山。受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限制,长期以来太原城市框架一直沿汾河向南延展。年,全长40余公里的环线修通后,将太原市的城市框架向东、西方向各延伸了10公里左右,形成了约平方公里的主城区。环线以外区域,特别是东、西两山片区仍存在很多农村、工矿企业,产业形态、城乡面貌落后,成为太原市发展的短板,同时也是颇具潜力的发展“洼地”。
太原市九条边山支流的综合治理,特别是九条城市快速路的修通,相当于疏通了九条城市“动脉”,将东、西两山到市中心的时间从过去的三四十分钟缩短至15分钟左右,拉近了东、西两山片区和城市的距离,城市框架也随之向东、西方向继续扩展。
万柏林区是工矿企业集聚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太原市最大的城乡交错区,辖区内的玉门河、九院沙河、虎峪河三条边山支流穿过农村、矿区、城乡接合部、城区流入汾河。区委书记杨俊民说,这三条河流一经整治,特别是三条沿河城市快速路的修通,使万柏林区的建成区面积从过去的40平方公里左右增加到八九十平方公里,翻了一倍。几条道路连通了城区、城乡接合部、矿区、农村,使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重新配置,释放了全区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杏花岭区是太原市的老城区,下辖的东山腹地集中了煤矿、工厂、农村等。由于道路条件差,配套设施跟不上,新项目不愿意来。去年以来通过对境内的北沙河、北涧河进行综合整治,路网和配套设施逐渐跟上,引进项目水到渠成。目前,东山片区已成功引进酿造小镇、科技小镇、汽车小镇等转型项目。
杏花岭区副区长梁勇说,九河治理将原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纳入了城市开发范畴,仅杏花岭区就释放土地七八万亩。综合治理形成的条件,为区域内的国企改革、产业转型等提供了引领,过去的“等项目”“求项目”变成现在的“挑项目”,夯实了产业基础,活跃了老城市场,为太原市“深耕老城”提供了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