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要奢望你的晚年生活有多美好。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这不是因为你本身有什么过错,而是出生率决定的。
不要对未来的出生率有任何期望。因为现在大家所指望的「增加人们生育动力」的那些措施,统统都是无效的。而各种有效促进生育的措施,都是人民不愿接受的。
首先,看看过去的出生率和对未来的预测。
第一波出生高峰在战争以后。世界各国在二战后都出现生育高峰,中国在二战后紧接着三年内战,第一个出生高峰就出现在内战之后。
第二波出生高峰出现在三年困难时期之后。三年困难时期也是人口大减少,非正常死亡比例甚至远高于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由于营养不良,大量育龄妇女失去生殖能力。
第三波出生高峰出现在八十年代。这正是中国计划生育控制严格的时期。之所以还有这么高的出生率,是因为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出现的婴儿潮,这些婴儿经过二十多年后到了育龄期。
首先,我要驳斥一些所谓「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的原因」。
第一点,高房价、买不起房,不是生育率降低的原因。几十年来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8.3平米升至40平米。这些年房屋销售面积也是逐年递增。所以实际上是买房越来越容易了。买房是否容易,就是看一个硬指标:人均住房几平米。
第二点,生活压力大不是生育率降低的原因。从衣食住行方面看,以前一个人辛苦一个月只能挣几十斤口粮,现在一个月收入买大米可以吃十年。以前的私人轿车拥有量不到现在的百分之一。以前看病没有高端设备,农村更是只有赤脚医生开几分钱的药,医院有进口的尖端设备和大批好医生。人均寿命也增长很多倍,你怎么好意思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艰难?
第三点:普通人收入不高,政府给的育儿补贴太少,所以人们不愿养孩子。这是完全错误的。从全球范围看,都是发达、富裕、高福利的国家出生率低。
你相信高福利可以提高生育意愿么?反正我不信。当年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小品《超生游击队》,海南岛、吐鲁番、少林寺,全国到处逃亡,跟逃犯一样,哪有什么高福利?
「社会环境不好,不愿把孩子带到这世界」,更不是不生孩子的原因。
八年抗战加三年内战,应该是罕见的苦日子,物价不是涨几倍,而是上亿倍。不是看不起病,而是根本没地方看。房子转眼可能毁于战火。若是不幸如河南人,花园口决堤淹死一百多万,大灾荒饿死三百万,逃荒路上还死了近百万。更何况前线激战,士兵为国捐躯,还有遍地土匪,鬼子轰炸,再加上焦土抗战自毁家园。各种因素加起来,八年抗战非正常死亡接近万。三年内战,非正常死亡人数也是千万计。
这样艰难的日子,你觉得中国人会不愿意把孩子带到世上吗?不,八年抗战加上三年内战死了这么多人,中国总人口从年的4.1亿增加到年的5.4亿!更何况那时候生十个孩子养活的不到五个。
02
人民富起来就不想生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产出收益的考虑。
我刚看过一个视频,一个贫穷却有8个孩子的父亲,并不觉得自己孩子太多,甚至觉得还可以再生几个。对于孩子的未来,他是这么说的:
对于底层穷人,养孩子就是最好的投资。阶级已经是底层,再跌也跌不到哪儿去,多养个孩子就是多添一双筷子,一个月多买二十斤大米半斤盐巴。孩子多了,只要有一个有机会出人头地,就可以带动全家上升。
所以,底层人多生孩子就是最佳投资策略。
对于中产阶级,生养孩子成了负担。要维持中产地位,必须给孩子很好的教育,提供各种机会,提供孩子参与社会竞争的各种支持——包括才艺,日常费用,买房买车,社交和社会关系。中产阶级是不会满足「八个孩子只有一个有出息」,而是「一个都不能少」。
社会中产多了以后,内卷加剧,竞争成本极高而收益低,上升难而跌落易。在很大概率上,中产阶级养孩子不再是投资,而是负债。
「只有穷人才养得起孩子」,这在某种环境下也是事实。
不仅穷人养得起孩子,富人也养得起。培养孩子的无论什么开支,对富人都是小菜一碟。富人有大量财产,需要接班人。多几个孩子,挑选事业接班人的成功率大,对家族势力也有益处。
所以,对富人而言,多养孩子也是好投资。
为什么《超生游击队》时代,中国人的生育欲望如此强烈?那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首先,大多数人都穷。生娃就是好投资。
那时候,社会开放,处于转型期,没有稳定固化,未来很难预期,各种机会都有,即便是文盲,也有很多机会致富。
当年有一句俗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对于生娃是大好事,意味着不需要投入巨额投资用于孩子教育和岗位竞争。
八十年代,一个孩子去深圳当个流水线工人,收入可能比内地县长还高。体制内的知识分子抱怨体脑倒挂,底层人机会无穷,很多体制内公务员辞职下海找机会。
一旦社会稳定,进入保守时代,阶级固化,为了阶级竞争,内卷就极为激烈,养孩子不再是养大一个健康的人,而是一个要参与阶级竞争的高水平「斗士」。这是养育孩子成本升高的原因。
03
总结人类历史上促进生育的各种因素,主要是这几类:
1)战争和大饥荒,大批人死亡(例子如二战后全球范围的婴儿潮,以及年以后中国的超高生育率);
2)医疗落后,极高的儿童死亡率;
3)乱世和转型期的阶级结构大洗牌。典型例子是「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体脑倒挂」,「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时候不会重视教育投入。
4)社会没有福利。没有社保医保,必须靠子女养老养病,多子多福;
5)社会没有法制。人多、拳头硬就是硬道理,只有人多强大家族才能生存(复旦大学的一篇论文揭示:在古代只有人数繁衍到一定程度的家族才容易生存,小家庭会很快绝后);
以上几个因素,才是真正促进生育意愿的。但是,这五大因素,没有一样是现在的人愿意接受的。人们希望的社会,依然是社会稳定、儿童死亡率低、社保养老好、高学历就有高收入。而这种社会状况会持续下去。所以,接下来几年、几十年的人口出生意愿一定继续下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计划生育,制造了育龄妇女非常少的一代人。而这一代人的成长期,正赶上中国社会稳定、没有战乱饥荒、治安良好、阶级固化、重视教育的年代,让这一代人的生育欲望降到极低。二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出现长期持续的生育低谷。
04
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国人,最不应该指望老年后的好日子。因为人口年龄结构摆在那里。
不要以为你是个有社保的人,老了会有可观的退休金让自己过上无忧无虑的好日子。那时候你拿到的退休金的购买力,若是买电脑和手机还行,若是够买需要人力的服务,比如出租车司机、餐厅餐饮、外卖、搬运工、修理工、保姆、护工、钟点工,你得做个规划——他们的工资可能是你退休金的五倍以上。
不要指望房子可以养老。如果那时候世界经济暴涨,人人都想住平米的大房子,你的房子或许还能涨价。若是人均依然只住40平米(或50平米),那就遍地都是空房,房屋就是白菜价。有房没人住的年代,空荡荡的废弃房子,比鹤岗还多,堪比玉门老城。甚至有一种可能,房产税、物业费和维修费远超租金收入,某些地段不好的房子白送都没人要,房子不再是资产,而是极大的开支。
即便你有子女,也不要指望子女给你养老。那时候年轻劳动力极其珍贵,他们的工作负担也很重。
你唯一能做的,是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在老了以后还可以继续挣钱。
我说的是:你应该在50岁到60岁的时候努力思考,努力创业,让自己有一个可以老年挣钱的平台(因为60岁以后你很难找工作),在某个领域做到头部,可以在自己的挣钱平台上一直工作到75岁,或80岁。这样,你才能有一个相对阔绰的晚年。
当然,你若是天赋异禀、机缘巧合,也可能在65岁就积累了足够的钱,老了以后就不需要太辛苦工作了。
但是靠着普通的社保和几套房子,指望自己可以一直到90多岁都能有好日子,恐怕是梦想。
不要说创业是年轻人的事。未来的年轻人奇缺,他们才不担心找工作,而且工资收入也不错,未必比自己创业差。
在公元年,创业是中老年人的事。因为没有人再愿意雇佣你,你又没有足够的钱养老,你必须创业。
当然,你若不在乎老年穷困,那就没问题。这是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饿不死人,冻不死人,安贫乐道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