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入攻击线。他们的任务是解放中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毛主席指示说:“希望本年年底能解决甘青宁三省并直达甘凉肃三州,取得油源。”这个“油源”,指的就是河西走廊西端茫茫戈壁滩上的老君庙油矿。
电报中所特别强调的“油源”,日后,它有了一个被人熟知的名字——玉门油田。
进入玉门油田的旅程,就从老君庙旁的老一井开始。在老一井的下方,就能邂逅孕育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的母亲河——石油河。在石油河大峡谷中,遇见可爱的黄羊,再沿着河流进入下游,抵达玉门炼化总厂,追忆炼化业务的前世今生。
进入玉门老市区后,可以看到一座铁人塑像,沿着铁人雕像所在的主干道一直向南,走到尽头便来到了老君庙的八井。
八井原是一口井,因钻井时遇井喷,百米之内人不能入,成为油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口高产油井,给人们带来莫大喜悦。为了纪念这口井,人们便把这块区域整体称为八井。
离开八井,向西边望去,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大坡路段,顺着这条路驱车行驶米左右,可以看见山坡上整洁的平台上屹立着许多笔直的白杨树,一座护栏围起的抽油机,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老君庙油田老一井。
如今的老君庙油田是峡谷、深山,地面除了粗沙和砾石,最常见的植物就是红柳和骆驼刺,在远处祁连雪山的映衬下,这片土地显得幽静、神秘。可是谁能想象得到几千万年以前,这里曾是美丽的湖泊。在湖底,富含有机质的泥岩是大自然的馈赠。沧海桑田,剧烈的地壳运动,让缓坡带上的砂岩滑进湖底深处,与泥岩沉积在一起,经过千万年的沉积演化,成为隐蔽的湖底扇油藏。
千万年后的今天,人们穿越历史的尘埃,发现了油藏,而老一井就是打开油藏宝库的第一把钥匙。
老一井,即老君庙油田1号井,玉门油田的发现井。年8月11日,在老君庙北15米处钻凿的1号井正式出油,日产量可达10吨。孙健初将该地区命名为老君庙油田。从此,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的序幕,揭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新篇章。
如今的老一井虽然已经不再工作,它静静地贮立在石油河畔,和对岸的窑洞执手相望,任河水奔流,带不走它石刻的功勋;它静静地依偎在老君庙旁,和庙中的老君朝夕相伴,凭时光飞逝,掩不住那梦想的光华。
在老一井的后方,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黑色的瓦片、红色的墙,典型的中国传统寺庙的风格,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老君庙。台湾中油公司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说这样一句:“我们的根在老君庙,我们的精神是老君庙精神。”由此可见,老君庙对中国石油人影响之大。
老君庙修筑于清同治年间,座落在石油河畔,它和开发玉门的早期石油精英们一道见证了中国现代石油事业的奠基,见证了华夏民族的不屈不挠。
老君庙庙院占地面积平方米,正对老君庙门有正殿一间,里面供奉着给玉皇大帝炼仙丹的“太上老君”坐像一尊,并饰有壁画。另有侧房两间,西侧房为休息室,东侧房就是老君庙油矿展览室。展览室建于年,大约30多平米,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目前,展览室里保存了60多张珍贵的照片,记录着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个油田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
顺着老一井旁边的阶梯向下,就到达了石油河峡谷,可以近距离的接触石油河。
石油河是玉门油田工业和民用的主要水源。石油河发源于祁连山,河水由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属内陆河。石油河上游多峡谷,水深流急,中下游河床渐宽,水流平缓,石油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由南向北横穿老君庙油田,经赤金峡水库至花海断流。
在摄影家眼中,它是浓缩版的“东非大裂谷”;在玉门石油人眼中,它更是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母亲河,也是发展壮大石油工业的生命河。
早期的石油河,因河谷两岸从石缝中渗出的黑色原油经日晒溶化流入河谷,滚滚不息的水面上浮着厚厚的油花。经过多年环保治污,如今的石油河清澈见底,两岸的骆驼草在雨后显得更加苍翠。石油河哺育着玉门油田,也灌溉着下游的万顷良田。
石油河的西岸遍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窑洞,如今这些窑洞已成为历史,无人居住。可是在玉门油田建设之初,这些窑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数百名前往玉门油田支援建设的人有了暂时居住的地方。老君庙油矿建设初期,援建的人越来越多,为让工人有地方居住,油矿便在石油河峡谷边上钻凿窑洞,每个窑洞大约一米九的高度,条件简陋,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要住四五个人,“铁人”王进喜曾在其居住。后随着“圆门宿舍”“八卦房”“九间房”等住宿公寓的建成。从一九四六年底,在此居住的员工陆续搬离。后又因山体滑坡,部分窟洞损毁,现存窟洞四十余间。
流光易逝,历史可鉴。西河坝窟洞见证了玉门油田艰难创业的历程,承载和彰显着石油工业优良的传承和发扬。
年,石油河岸边的老君庙油田被列为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年,老君庙油田被列为甘肃省红色旅游景区。老君庙和老一井已成为中国石油的人文坐标和精神符号,被人们所景仰。沿着石油河向北而去,就会看到一座大型的现代化工厂,这就是玉门炼化总厂。
年6月,油田在石油河西岸安装第一组连续釜,日炼能力10吨。此后,建于嘉峪关的玉门油矿第二炼厂也于年迁至石油河西岸,可加工原油多吨,成为炼油厂的主要炼油装置。“一滴汽油一滴血”抗战时期。玉门炼制出的汽油、煤油、柴油和蜡油四种产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年7月,石油河突发洪水,将石油河西岸的一切冲毁。8月,玉门炼油厂搬迁至现在玉门炼厂所在地。为了铭记历史,油田对中国石油第一炼厂原址进行修缮保护,现保留的是玉门炼油厂遗址、贮油罐遗址和冷却槽遗址。
离开玉门老市区,一路向东南方走去,行进90公里后,来到了如今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所在地——酒泉。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玉门油田矿史展览馆坐落在酒泉。在横穿酒泉市的G国道上,可以看到呈东西分布的两座“1”字形高楼,这便是玉门油田的指挥中心。在东大楼东南方米处,可以看到一座圆球形和方形的组合建筑,这里就是展览馆。
展览馆是现代化的二层建筑。进入展览馆,迎面而来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一位向导正带领着一支驼队,正在向戈壁荒漠进发。戈壁上的骆驼草,远处的边关城楼,仿佛一串串清脆驼铃声在耳边响起,驼队带着大家踏上玉门石油开发的溯源之路……。
如今,玉门油田新的产业、新的科技、新的风貌,吸引着无数心怀石油梦的人们来到这里,为建设基业长青百年油田一起筑梦、圆梦。
来源:石油摇篮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
唱响交响丝路
畅游如意甘肃
监制:韩朝晖审核:赵立青编辑: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