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隘
诗人为何独爱此二关
重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西出阳关无故人”“柳色阳关断肠处”“春风不玉门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大家有没有发现,古诗中经常出现“阳关”“玉门关”,诗人为什么这么偏爱“阳关”“玉门关”呢?
1
地理位置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流颂至今。那么,你是否好奇过阳关在哪?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始设置于西汉,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尽了千古的悲哀。玉门关是汉朝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一说在甘肃敦煌西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之间。但如今,游客能看见的,只一个土疙瘩,关隘深深,雄风残存。
2
历史发展
白银时代:汉武帝荡平匈奴,夺取河西四郡后,在西北边界处,设立两关,北有玉门关,南有阳关。那时那刻,水源充足、火烧沟文化流行,可见此处曾经发达的绿洲文明。
黄金时代:汉朝在玉门关和阳关设立都尉,此后一直到唐,这里都是丝路上的必经关隘。唐僧玄奘取完真经回国走的便是这条道。几多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更有几多将士官兵,在此抛头颅洒热血,戎守征战。
由盛转衰:唐朝时期,多次山洪暴发,洪水喷泄而下,两边沟岸塌落,拓宽了河床,泥沙在下游沉积。随后经过西北风的吹扬搬运形成了条条沙垄。
3
偏爱原因
“阳关”“玉门关”是中原与边塞的交界,当古人踏出了“阳关”“玉门关”,就离开了中原,离开了祖国,离开了故土,写此二关便是表达了对家国深切的思念,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唐朝之后,“阳关”“玉门关”衰落甚至消失,文人为什么仍然爱写此二关呢?
很简单,文人最爱,都是已成历史、逝去无踪的事物。南北宋时期,疆域往西不过黄河,连敦煌都入了西夏,哪里还有什么玉门和阳关?所以苏轼陆游吟诵阳关,表面上是抒情写景,其实是底子里的无限惆怅,怀念曾经汉唐的辉煌。如陆游的“玉门关,拂云城,何时连营插汉旌”。
4
精深意义
“阳关”“玉门关”是国家的边界,是数以万计将士以与家人故土分别的代价、以命守护的地方。“阳关”“玉门关”是丝路的要点,是繁荣的中原国家与外邦互通往来,促进交流的地方。“阳关”“玉门关”是曾经的辉煌,是受外族侵略偏安一隅的国家的文人,借以抒发愤懑惆怅,追忆过往的地方。“阳关”“玉门关”是历史的见证,是如今的人们窥看历史的发展与沧桑,感受古人的欣慰与忧伤的地方。
雄
关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如今的“阳关”“玉门关”早已淹没于风沙,淹没于历史之中,但通过残垣断壁,我们仍能从当中看见中国文化之精神,正如余秋雨所说:“这儿,一千多年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广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