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沐,今天来跟大家聊聊高适的《塞上听吹笛》,本文由作者小沐聊文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边塞诗起源于先秦时代,在汉魏六朝时期就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朝则发展为最盛。唐朝时期的边塞诗不但数量庞大,在质量上也无可挑剔,出现了一大批上乘之作,也出现了固定的边塞诗作者群。这些诗人往往有在边塞行军打仗或者在边塞游览的经历,诗歌多表现边塞风光,边境战士的艰苦生活以及他们的思乡之情等。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李白、杜甫、王维等也有边塞诗创作经历。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慷慨激昂,格调高亢,情绪往往奋发向上,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句,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燕歌行》中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在这首《塞上听吹笛》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在胡天北地,这里的冰雪已经消融,边塞的牧马已经从草原回来,明亮的月光洒在城楼上,羌笛声在四处回荡着。想问那梅花落在了何处,原来被一夜的风吹到了关隘山川的每个角落。
高适的这首《塞上听吹笛》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表现宁静、祥和的塞外风光,二是表现戍城将士的思乡之情。历来写塞外风光,诗人都喜欢表现其严寒、萧瑟、寂寥,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寒气袭人,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伟壮阔而又荒凉寂寞,李白《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表现了塞外的辽阔壮观。而高适却用“雪净胡天牧马还”还原了塞外的安详、宁静,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雪净”二字写冰雪融化,可以想象冰土解冻,春天已经来临,于是诗中便有了暖意;“牧马还”写放马归来,这是与边塞的金戈铁马有着极大反差的情景,战士们如同赶着马群回来的牧民,悠哉快乐。高适在这景物描写之中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和平的信号。
为了表现戍城将士的思乡之情,高适在此诗中颇费了一番心思。诗歌第二句“月明羌笛戍楼间”中,天空中的月亮在边塞的城墙上洒下清辉,然后是悠扬的羌笛之声不知从哪个城楼上传来。羌笛是羌中的一种乐器,它便于携带,比一般的笛子更为轻小。羌笛的演奏形式较为简单,这也加速了羌笛在士兵之间的传播。羌笛之声深沉、低厚,传达了守城战士寂寞苦闷、思念家乡的心声。在边塞诗中用羌笛之声表现战士思乡之情的诗歌有许多,比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温庭筠《定西番》中的“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起徘徊”、范仲淹《渔家傲》中的“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等。相比这些诗句,高适的“月明羌笛戍楼间”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着手,但也没有特别的过人之处。
这首《塞上听吹笛》最具有艺术价值的便是三四两句了。第三句“借问梅花何处落”一语双关,暗藏了羌笛名曲《梅花落》。《梅花落》是汉乐府中二十八横吹曲之一,流传已久。韦庄的《阳间》就写过“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高适的这两句诗看似写诗人的想象,表现梅花被春风吹得遍布关山,具有很强烈的画面感,想那梅花飞舞,画面十分唯美。而实际上,高适表现的是那悠扬的《梅花落》一曲,那缠绵凄切的笛声随着一夜的春风传遍了关山。
这句诗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相似之处。《折柳曲》与《梅花落》都是名曲,两位诗人都在诗中用春风传递乐声,最后还都用了“满”字以形容乐声传播之广,表现思乡之人比比皆是的情况。不同的是高适的三四句虚实相间,“风吹梅花落”极富想象,乍看似是实写。胡地何来梅花,这梅花恐怕也只是开在守城战士们心间的思乡之物,毕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高适此首《塞上听吹笛》写塞上风光而不凄凉,写战士思乡而少有哀怨。高适的乐观开朗,感而不伤由此可见,难怪沈骐以为高诗“闲远”。这样豪迈的性格展现了盛唐的繁华气象,也是高适诗歌能够在边塞诗中突围而出、名满天下的主观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是作者小沐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