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李白四首五言诗写尽春夏秋冬之景,抒发了四
TUhjnbcbe - 2024/10/12 16:49:00
白癜风学术交流峰会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70423/5327544.html

春天怎样,夏天怎样,秋天怎样,冬天又怎样,四季的风物也正是四季的心情,让人就在这样的季节轮回里,度过一年又一年。可是,四季到底应该是怎样的风物,怎样的心情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李白四首五言诗。

1.

《子夜吴歌·春歌》

李白

秦地罗敷女,

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

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

五马莫留连。

赏析:

先看前两句:“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大家一看这句就明白了,这是对汉乐府《陌上桑》的再创造,写秦罗敷的故事。写春天,为什么不讲别的,单要写《陌上桑》的故事?因为采桑本来就是经典的女红,又是最富有春天气息的工作。《诗经·豳风·七月》不是说“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吗?采桑是女子之事,符合《子夜歌》写女子的传统。采桑又是春天的活动,符合春歌的要求,自然就拿它来起兴了。

罗敷正把洁白的手搭在青绿色的桑枝上,她的红妆映着白日,是那么新鲜。剪掉了什么?减掉的太多了,提笼、头发、首饰、衣服,所有的细节描写都减掉了,只剩下一个手上的动作,一个衣服的概貌。问题是,经过了这样的剪裁之后,罗敷还美不美呢?还是那么美。为什么?因为颜色。

我的蚕宝宝饿了,我要回家了,你这五马驾车的太守,休要再跟我纠缠了!

2.

《子夜吴歌·夏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

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

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

归去越王家。

赏析: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这两句诗场面真大。本来,写荷花嘛,像周敦颐说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就好,可李白不一样,他一上来,就把荷花置身于三百里镜湖之中,说这三百里镜湖都开满了荷花。这场面像我们熟悉的哪一首诗?有点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吧?但是还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儿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的是状态,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还有动态。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五月的一天,西施来采莲,围观的人把若耶溪都挤满了。原来,前两句的大场面,是为了烘托这后两句的大热闹。什么热闹呢?西施采莲。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怎样表现美人的影响力呢?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她是白天出来采莲的,还没有到月上东山,她就已经回去了。回到哪里了呢?不是回到她在若耶溪畔的老家,而是“归去越王家”,到越王宫里去了。

3.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赏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们之前一直说,李白的诗美。“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是春天明媚的美,“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是夏天浓艳的美,“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呢?是秋天素洁的美。素洁在哪里?在“长安一片月”。月亮是静夜之中一个皎洁而柔性的存在。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属于秋天的经典风物,不仅有秋色、秋声,还有那带着凉意的,撩人愁思的飒飒秋风。那秋风吹过长安城,它能吹走暑热,吹走落叶,却怎么也吹不尽思妇对玉门关外征夫的绵绵相思之情。这“玉关情”三个字从哪里来?其实早就蕴含在前两句诗里了。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呢?它当然不是好战的,但也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反战,它表达的,是一种更加温柔敦厚的感情,胡虏是要平定的,那是国家的大义;良人也是要回家的,那是个人的私情。

4.

《子夜吴歌·冬歌》

李白

明朝驿使发,

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

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

几日到临洮?

赏析: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明天早晨驿使就要出发了,今天夜里赶紧给出征在外的丈夫赶制寒衣。这两句诗,真是匠心独运。一开头,就是满满的戏剧性。戏剧性在哪儿呢?在事出仓促,措手不及。本来,丈夫在边关打仗,妻子在家中守候,惦记当然是惦记,但也无可奈何。可是,忽然之间,驿使降临了,说要到丈夫戍边的地方去。这让每天牵肠挂肚的妻子何等欣喜!一定要给丈夫带点什么呀。可是紧接着,驿使又发话了,公务紧急,我明天一早就要走。这又让当妻子的何等焦虑!什么都想带,却又什么都来不及准备,怎么办呢?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这真是冬歌,十个字,季节感全出来了。很多人一定觉得,只有用皑皑白雪,才能表现出冬天的神韵吧。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我把这千针万线做好的衣服托付给你,让你带给我远方的丈夫,请问,你要几天才能把它带到临洮?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白四首五言诗写尽春夏秋冬之景,抒发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