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如果你曾去过陕北
或许你会很容易听到
一种极有穿透力的民歌
它们大多跟黄河有关
悠扬嘹亮的嗓音里
充满最原生态的生命力量
“你晓得天下黄河
几十几道弯哎?
几十几道弯上,
几十几只船哎……”
像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这样的劳动号子
是船工在水上劳作时
为消解劳动的疲累时所唱
它借深沉的旋律和朴素的词句
讲述着黄河边劳动人民
最真实的生活样貌
而这样一首首夹杂黄土芳香的民歌
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
一代又一代成长起来的人们
用歌声领你触摸千年前的母亲河
成长于黄河边的传唱人苏阳
今天以一曲《凉州词》
将他朝夕相处的黄河
搬上了《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的舞台
在阵阵鼓声和唢呐声中
他用歌声引着观众触摸
流淌进中华民族血脉里的黄河之水
这首《凉州词》
起于山川的雄阔苍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借形势之险
衬托出了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
引入了羌笛之声——
“羌笛何须怨杨柳”
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哀怨
轻易便被《折杨柳》的曲调勾了起来
而“春风不度玉门关”
则是在暗讽朝廷的寡义少恩
整首诗读来悲壮
却不哀伤
“何须怨”便是诗人的态度
开元十四年,诗人王之涣遭人诬谤
他索性拂衣去官
“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
或许正因如此
才有了后来名垂千古的《凉州词》
苏阳与黄河的缘分
始于7岁那年
他随母亲来到宁夏
推开家门
就能望见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
农人们挂在嘴边的小曲儿
早早地在苏阳心间
埋下了西北民歌的种子
长大后
苏阳留起长发
组建了一支自己的乐队
日夜沉浸在摇滚、重金属的世界里
但后来,他却开始迷茫了
他更想通过音乐去挖掘
一些让自己有归属感的东西
有一天
一首黑人音乐的田野录音
让他一下子回想起
儿时的田野
和回荡在耳边的美妙歌声
这时苏阳才意识到
原来好东西就在身边
大河两岸的坚守和传承
在历经世代民间艺人及劳动人民的
创造与锤炼后
西北民歌被演化、发展成了
今天的艺术形式
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西北人民
特有的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
对于苏阳而言
正是民间音乐
让他重新认识了音乐
“其实民歌是要到现场去听的
是附着于生活之上的”
从年开始
苏阳开始民间采风
在宁夏各个村、县里
寻找这片土地上
美的、值得传播的声音
在这个过程中
他认识了一位陕北说书民间艺人刘世凯
陕北说书最初是运用陕北民歌小调
演唱一些故事传说
后吸收了眉户、秦腔
和道情、信天游的曲调
逐步形成今天
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苏阳坦言
在自己的创作中
借鉴了很多民间音乐的表达方式
“不管是西北的花儿
陕北说书还是信天游
都对我影响很大”
正如廖昌永所说
“在大河两岸
有人坚守,有人传承
唯有如此
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长久地延续下去”
以时代之精神
整合传统之意象
乃“旧声翻新声也”
几千年来
黄河始终滋养、鼓舞着
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今日对黄河的歌唱
不仅是在惊叹它的气魄与壮美
更是在关怀这群
守护、发扬黄河文化的人们
这份坚守与传承
时刻彰显着黄河之美
中华民族文明的底色之美
来源:CCTV经典咏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