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第六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在京召开
TUhjnbcbe - 2020/7/29 10:36:00
只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第六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在京召开


4月12日,第六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式开幕,来自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相关行业200多名从业人士参与本次研讨会。中国水科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浩院士致开幕词。


王浩院士在开幕式致辞上回顾了河道治理在认识上的改变。最初河道只是用于防洪,但简单的防洪工程带来的是河道的污染,因此水生态修复理念在近些年来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河道生态修复在未来一方面涵盖水景观的建设,另一方面将河道生态融入水文化内涵,将河道与社会、人文紧密联系。


在随后的大会报告中,王浩院士做了 当前中国水环境形势及应对策略 的报告,指出了当前中国面临的水环境形势,一是近年来中国的水环境有所改善。随着GDP的增加,中国七大水系I到III类水质呈上升趋势,地表水劣五类水质比例下降,地表水中的COD含量也有所下降;二是中国未来的水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很大。人口增多、气候变化导致的水华等大规模水污染事件使得水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水功能区达标率偏低,海洋环境质量堪忧尤其是东海海域污染严重,另外新型和有*有害污染物如POPs等和重金属、氮磷营养物产生复合型污染会导致水污染风险增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也导致了水环境质量的下降和保护难度的增加。


而中国水环境问题的传统解决方案还有些不足,目前的污水排放标准并不适应中国国情,企业违法排放的成本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控制污水排放总量和提升污水处理效率。针对这些不足,王浩院士提出了解决中国水环境的策略,即传统模式的全方位转型。首先要基于流域水循环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关注非常规污染物并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然后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向分散化、小型化转移,建立城市全过程的污染防控模式,以期建立生态文明的城市。


来自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的刘昌明院士为参会代表作了题为 河道生态需水计算研究若干探讨 的报告。首先刘昌明院士向大家介绍了河道生态需水的研究发展及内涵,生态水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重点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变化的水文学机理,揭示相互作用关系;利用生态水文学原理可以积极地用来保护和改善自然景观,正确指导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管理。


而后他又介绍了传统河道生态需水计算的局限性: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需水的计算方法有200多种,大致可分为水文学方法、水力学方法、生态学方法和综合方法。水文学法:缺乏对生态价值的直接关注。历史记载的水量可能不太相关于现存的生物。生物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其它并不直接相关于水文扰动的要素变化,如放牧、气候变化等。水力学法:体现不出季节性,同时该类方法假定河道在时间尺度上是稳定的,并且所选择的横断面能够确切地表征整个河道的特征,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生态学方法:需要有更多的实践和参数变换。如栖息地法,理论依据充分,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操作复杂综合法:缺乏物种需求信息,现有的相关数据不能满足需水量计算的需要。


最后刘昌明院士提出生态水力半径法的优势,生态水力半径法是水文学(大断面、流量、水位等资料)和水力学(满宁公式)等两种方法的集成,这样就避免像湿周法确定突变点而引起的不确定性。生态水力半径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态流速(如鱼类的洄游流速、产卵流速、河流的自净流速、河流输沙的不冲不淤流速等)来推求不同生态目标的生态流量。


来自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许唯临主任介绍了四川在河道治理方面的经验。徐主任谈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8%。目前因山洪受灾的农田年均8100万亩,年均倒塌房屋约110万间,山洪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年均超过400亿元,严重制约着我国山丘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四川为典型的山区地区,因此山洪灾害防治问题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徐主任谈到作为科研单位需要解决科学技术的问题:特大山洪泥沙灾害形成、激增的水沙动力学机制;山区河流主要成灾区水沙运动基本规律:多重不确定性下特大山洪泥沙灾害高效防治方法。


徐主任主要介绍了河道中淤泥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山区漫滩复式河道和交汇河道是山区河流城乡人口、土地、企业聚集区,也是特大山洪泥沙灾害的主要成灾区,其水沙运动规律、河道冲淤变化和致灾过程等非常复杂。基于试验分析,徐主任提出了以主流向流速的零等值线作为分离区边界,与传统流线法相比,有更准确的物理意义。他提出大比降山区河流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方法,实现了山区大比降、高流速、宽级配泥沙、高强度推移质输移的特大山洪泥沙致灾动力过程模拟;为特大山洪泥沙灾害风险分析与灾害防治提供数值模拟平台。对山洪泥沙淤积致灾的汇合口处河道水沙运动、泥沙淤积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最后徐主任谈到特大山洪泥沙致灾水沙因子关联复杂且具有多重不确定性,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存在困难,为了高效治理山区流域特大山洪泥沙灾害,提出了数学降阶原理和工程降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多重不确定性下特大山洪泥沙致灾过程进行降阶防治与调控, 使得特大山洪泥沙灾害致灾不确定性降到可防控范围。


来自水利部水规划总院江河咨询中心水生态环境规划院的何冰院长做了 河道生态治理的技术跨界与融合 的报告。何院长介绍了河道治理的几种常见情况,首先是强调单一目标的河道治理分为三种,以防洪排涝为目标的中小河流治理,以河流健康为目标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景观秀美为目标的滨水景观营造。二是强调多目标叠加的河道治理,分别安排不同的单位实施。何院长希望多目标融合的河道治理,即一个单位主导,多专业、多目标融合的联合设计模式。


何院长突出强调河道作为城乡河湖水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系功能的微观具体体现。河湖水系功能是集防洪排涝、供水、水质保护、亲水景观、水生态于一体,以水域水功能区划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配置、水生态修复与滨水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水量、水质、水生态并重,防洪、排涝、供水、治污、河道治理、环境改善统筹兼顾,其核心是技术跨界与水功能融合。


中国生态修复:阴志远 隋海君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六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