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崔树泉说故事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系乐府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这首诗写戍卒们扫净边尘,以身许国的壮志。
诗的前两句凌空而起,展示了东西长达数千里的西北边陲的景色:浩瀚壮观的青海湖,绵延不断的祁连山,一望无际的浓云,千里之遥的玉门关。这是绝非肉眼所能望及的,分布在辽阔空间的自然景物和人工建筑,被诗人组织在一个画面上,祁连山因浓云密布而无光,孤城荒纪,从而形成一种暗淡悲凉的气氛,但境界仍十分阔大,这便是久边塞的壮士们所生活的空间。
“遥望”“遥”字,把西北边地辽阔的境况写得十分细腻,“望”字又暗中点出抒情的主人公——滞留在“孤城”的戍边将士。这两句是写景之笔,既摄取了西北边睡的自然风光,又着眼于屯兵的“城”与“关”,描写由景而及人,同时又渗透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以保卫边疆为己任、勇于献身的豪迈志向,都在这悲壮、辽阔、迷离的景色中得以显现。
后两句从写景而抒情的典型环境的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形象点出西北边陲古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争的不断,“穿金甲”足见战斗之艰苦,这是一个十分精炼、高度概括的诗句。短短七个字,把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长久,战事之频繁,敌军之强悍,战斗之残酷等表露无遗。
它与下一句构成颇为鲜明强烈的对比,条件如此艰苦,战斗如此紧张,但戍边者没有因此而退却,他们在“黄沙”的袭扰和“百战”的磨练中,意志更为坚强,斗志更加旺盛,“不斩楼兰终不还”,慷慨悲壮,掷地有声。正是在恶劣的环境的衬托下,戍边将士大无畏的精神,以身殉国的可贵品质才得以充分地体现。“不斩”、“终不”的双重否定句式,极写成卒奋战破敌的壮志豪情,语意奔放,跌宕错落,虽然也含有因边关战事紧张而难以归家的思乡之情,但那毕竟是次要的。
这首诗前两句境界阔大,气势不凡,创造了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在阔大境界的衬托下,戍边将士以保卫疆土为已任、勇于为国献身的志向更加豪迈。“黄沙百战”、身“穿金甲”的场景显得更加动人,“不斩楼兰终不还”的气势更加磅礴,给读者以无限悲壮的感觉,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