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从来不乏英雄的人民和英雄的诗篇。“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具体的行动。和平的生活是靠战争换来的,大唐的英雄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正因为有了大唐盛世,才有了诗歌的繁荣。唐诗的繁荣不仅仅体现在田园山水,歌舞升平,更体现在边关塞外,保家卫国。大唐一世涌现出大量的边塞诗人,留下了无数的英雄诗篇。
大唐,那是一个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的时代,为国捐躯,建功立业的信念洋溢在每个爱国诗人的心头。
少年行
唐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纵死犹闻侠骨香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投笔从戎,誓死报国,在很多诗人笔下有所体现。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饮马长城,剑指南山,强敌来犯,有去无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唐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一时齐保贺兰山将士献身在边关,美人相思何时断?闺中人思念远戍的征人是诗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而陈陶的这首诗却令人心碎。
陇西行(其二)
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震撼于边塞诗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慷慨激昂,更是因为它的苍凉悲壮,鲜明的对照,强烈的对比,给人的是心灵的震撼和欣赏的美感。
著名诗人王昌龄留下了大量边塞诗,其中《从军行》七首中的每一首都给人一种莫名的震撼。然而最鼓舞人心的还是第四、第五两首。
从军行 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写出了边关环境之险恶,战斗惨烈而频繁,但是将士们却发出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表达了誓死杀敌的决心。
从军行 其五
唐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写战争中获得意外的迅速胜利消息的喜悦。这样的消息,无疑极大的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这是边塞诗中极少数写战斗胜利消息的一首,实属难得。
最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当属岑参和高适,而且这两位都是亲临前线,参加过战斗的诗人,所以,他们的诗篇就更具有现实性。
岑参的诗多写边关环境的艰苦和奇异壮丽的风光,抒发慷慨激昂的情感。比如我们熟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汉家大将西出师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斗志不减,纵然匈奴兵强马壮,也只会落得仓皇而逃的下场。
车师西门伫献捷高适最著名的边塞诗作当属《燕歌行》,这首诗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诗人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燕歌行
唐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颻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美人帐下犹歌舞视死如归,醉卧沙场,王翰的一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太多太多的诗人,太多太多的诗篇,说不尽,道不完,同仇敌忾,万众当先。杜甫曾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李白高喊:“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如此精神,如此魄力,何忧外敌入侵,何惧国家有难!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大唐不乏边塞诗篇,华夏自有英雄儿女。不论何时,若有外敌入侵,必当奋起反击,哪怕马革裹尸,血洒疆场。
塞下曲
唐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