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唐代):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译文: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主题:是写边地战争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生动地反映了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主题: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从军行》王昌龄(唐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主题: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卢纶(唐代):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主题:这首诗描写的是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代):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译文: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主题: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
《从军行·其二》李白(唐代):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译文: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主题:写从军战士的作战经历和感想以及征战杀敌实现和平的愿望。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翰(唐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主题: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已亥杂诗之一》清·龚自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译文: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主题:这是一种豪情,就是随处可以报效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主题: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译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主题: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