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三个故事缅怀铁人
TUhjnbcbe - 2023/10/16 17:34:00
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好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今年10月8日是铁人王进喜诞辰百年纪念日。从甘肃省玉门市到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的一生留下闪亮的足迹和故事。在他的影响下,一代代新的铁人在神州大地孕育成长。

恨不得一下子飞到大庆,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

年初,玉门油田,即将奔赴大庆的王进喜与依依不舍的母亲话别。

王进喜捧住母亲的手说,这场石油会战是一场大仗,要是打赢了,更多的中国人就能有饭吃。临行前他跪在母亲面前,含泪给老人家磕了三个响头。

出生于贫农家庭的王进喜,儿时起便经历了重重磨难:6岁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讨饭,9岁同父亲出劳役,10岁给地主放牛……

新中国成立后,年玉门油田招工,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年,王进喜(中)和工人们在井架上(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年,王进喜带队创造了月进尺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年,他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前往北京参会。

彼时的北京街头,经常能看见车顶背着大煤气包的公共汽车在行驶。有人说,因为缺油,烧的是煤气。

王进喜听了,一个人悄悄躲在一边,闷着头抽烟。后来他说,作为石油工人,眼看着国家的汽车没有油烧,背着个煤气包,实在不像话。

年9月26日,松嫩平原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东北发现大油田。时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前夕,大庆油田因此得名。

王进喜在工作中(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喜讯传来,王进喜立即主动请缨,千里迢迢奔赴大庆参加石油会战。他恨不得一下子飞到大庆,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让乌黑发亮的原油“哗哗”地淌。

“我这一辈子,就是要为国家干好一件事,快快地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王进喜说。

“盆端桶提”保开钻

年的大庆,荒原之上出现了这样奇特的画面——一支多人组成的运水大*,一盆盆、一桶桶、一担担,用“盆端桶提”的原始方式,把水运往数里外的钻井场。

原来是钻井所在地没有水源,但钻井却需要大量水配制钻井液。王进喜大喊一声“不能等”,带领工人找到冻了厚厚一层冰的“大水泡子”,凿冰取水。附近的老乡纷纷支援,几天几夜终于集齐了水。

“不可能”“没见过哪个国家端水打井的”……大庆油田铁人一口井教育培训基地负责人王绣峰说,很多国内外参观者了解这个故事后极为震撼。

吊装设备紧张,王进喜带着30多名工人奋战3天3夜,愣是靠人拉肩扛把60多吨的钻机运到施工现场;发生井喷,王进喜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手划脚蹬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住了井喷。

王进喜用血肉之躯奋力搅拌泥浆(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背后,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注脚,传递出任何时刻,中国人百折不挠,必能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信心。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石油人赢得了世界瞩目的石油会战,一举甩掉我国“贫油”的帽子。

年,大庆人破冻土,铲积雪,兴建新油井。新华社记者李基禄摄

年3月26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36%,大庆油田仍然发挥着能源安全顶梁柱作用。

昔日莽莽荒原,已崛起一座充满魅力的现代石油新城。

来到铁人队,就要长出铁骨头

一年当中,大庆油田钻井队队长张晶曾经多天吃住在井场,在保障油气稳产的最前沿攻坚啃硬。

钻井队是王进喜带过的队伍,是铁人精神发源地。

大庆油田钻井队的部分队员在钻井平台上合影。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距离大庆市区50公里外的一处钻井施工现场,钻机轰鸣,张晶和队员们的身影生龙活虎。“老队长的‘铁’作风激励我们打好每一口井。”张晶说。

来到铁人队,就要长出铁骨头。张晶和队员们长期扎根一线,他率队成功挑战年钻井进尺上10万米,等于干了两个井队的工作量。

面对油田可持续发展挑战,张晶带队率先挺进古龙页岩油这个为国献油的新战场。古龙页岩油开发难度高,一米厚地层里有上千个小层,又薄又脆,钻头穿行就像用吸管穿千层酥饼。张晶白天泡在现场,夜里和大家开会集思广益,最终克服了一系列难题,把古龙页岩油钻井周期从天缩至最短9.98天。

截至目前,钻井队在全国创造钻井纪录最多,钻井总进尺多万米。

在近日召开的大庆油田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周年暨新时代先进典型命名表彰大会上,张晶等8名来自油田一线岗位的职工受到表彰。

大庆油田举行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周年活动。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60多年来,几代大庆石油人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接力奋斗,为端牢能源饭碗不断作出贡献。

在不同历史时期,大庆油田产生了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大庆新铁人”李新民等三代铁人,涌现了一批新时代英模群体。他们把自身命运与祖国利益、人民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了铁人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丨新华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个故事缅怀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