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实习记者张儒越徐雯婷
通讯员董芙蓉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4月27日上午10点,“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库尔勒”展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以下简称武昌起义纪念馆)临展厅一楼开展。
为传承丝路文化,弘扬丝路精神,武昌起义纪念馆与新疆库尔勒民俗文化博物馆在建*百年之际携手合办本次展览。据悉,该展览将于6月13日截止。
库尔勒民俗文化的华中第一展
本次展览是库尔勒展在华中地区的首展,从塞外环境、特色美食、染织技艺、民族歌舞各个方面,向武汉市民全方位展现库尔勒市的风土人情与民族特色。
库尔勒位于新疆巴音郭勒自治州,在维语中意为“眺望”。早在西汉时期,库尔勒所在的孔雀河三角洲便纳入西域都护府管辖,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如今,当地居民以汉族、维族、蒙古族、回族为主,多民族聚居,是文化融合的宝地。
梨城库尔勒不止香梨是一绝,君不见其“艾德莱丝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展览共展出36件丝织品,其中包括六套民族服装、九顶民族帽子以及方巾地毯若干。展品皆色彩绚丽、纹样细腻,部分花纹与孔雀尾羽十分相仿。其间色彩富于流变,似有宗教之神秘,观者无不驻足。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北70公里处即为库尔勒,这里常年干旱,年蒸发量约为年降水量的四倍。因此在沙漠地带,尤其是临近流动沙漠的公路沿线,定要遍种胡杨。当地的饮食炊具也多用胡杨木制成,如蒙古族选用胡杨碗来喝奶茶。正如现场讲解员何平所说,胡杨是宝,生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
意想不到的是,在年均降水不足60ml的库尔勒,既有以捕鱼为生的传统居民,也有倒映高山雪岭的天鹅湖。塔河流域的居民世代捕鱼,以鱼肉为主食。留在罗布泊村寨中的罗布泊人,曾经也是如此。在库尔勒传唱度极高的一首歌名为《天鹅飞来不想走》,被誉为赞美巴州的吉祥之歌。当地也把天鹅视为吉祥贞洁之鸟,对之爱护有加。
展览的另一重点为介绍当地人的能歌善舞。讲解员何平告诉参观者,维族将欢歌起舞的聚会称为“麦西莱甫”,一旦有闲暇便会举行。蒙古族用木材制成乐器“托布秀尔”,并用之为民族舞“沙吾尔登”伴奏。回族民歌被称作“花儿”,既表达爱情、赞美生活,也咏叹风物、抒发情怀。
参观者表示,新疆风情最大特点是既璞又真,自然而无雕饰。他曾在湖北艺术学院(今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前身)任教,总有机会看到新疆舞,“这种舞真诚极了”。他表示,参观之后“想自驾去新疆转一转”。
展览历时四月筹备
讲解员何平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从制作照片、收集服饰、准备丝绸到备稿串稿前后历时近四个月。她已在库尔勒民俗文化博物馆担任了一年的讲解员,此次专程来武汉,只为在开幕式这天为参观者提供讲解。
何平为汉族人,五岁那年随父母移居库尔勒。由于在少数民族环境中成长,她对当地的民俗文化饱有深情。回族有种传统美食名为“九碗三行子”,上菜时用九个大小相同的碗摆成三行,从横向纵向看皆为正方形。上菜要先上四角的肉菜,再上边上的四道素菜,最后上中间的水菜,一般为八宝饭。从外形上看,九碗摆成“回”字,何平觉得这一切都如此之美。
年,武昌起义纪念馆在库尔勒举办过一次“似水流年--旧上海广告月份牌展”,两地间早有往来。今年,库尔勒将武汉作为首发站展览,既是对英雄之城武汉的问候,也是两地友好的象征。56个民族同根同源,不因库尔勒与武汉相隔上千公里而遥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