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盛唐气象的一种不去边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partment/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辉煌,一大批庶族出身的文人怀着兼济天下的理想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们雄心勃勃,锐意进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积极追求。这种思想反映在诗歌里构成了盛唐诗歌向往建功立业,勇于进取的重要主题,呈现出一种雄健、豪迈、向上、乐观的时代风貌。

同时,唐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表现出积极御侮的强大气魄,激发了人们保卫国家的热情。从军报国,立功边塞的英雄主义荣誉感弥漫在社会之中,关心战争,向往边塞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这就给盛唐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盛唐的边塞诗,无论是写行役、征戍、战争,还是写自然风光、边地风情,大都表现了诗人们追求功名、向往边塞的爱国主义感情。它与盛唐诗坛其它佳作一样,体现了“盛唐气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折光。

01

“一个艺术家总是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是在某种文风里创作。”——钱钟书

在盛唐这种社会氛围中,诗人们必然受到感染,他们积极进取的热情往往表现在描写边塞战争,歌颂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歌中。

随着以高适、岑参为主的边塞诗派的兴起,带着盛唐时代气息的边塞诗篇大量涌现,它以高昂的激情,雄健的笔力,崭新的思想境界,丰富多彩的内容,在盛唐诗坛上放射出异彩。

在盛唐边塞诗中,诗人们对战争有着明确的态度和认识,他们对从军出塞、保卫国家的义举,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如王昌龄的《少年行》: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径。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崔颢的《赠王威古》:

“烽火去不息,胡山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在外族入侵,边陲告急的危急关头,爱国志士挺身而出,慷慨赴难,没有想到勒石燕然的功名,只是为了报效国家,解除边患,字里行间充满着保卫国家,抗击外侮的浩然正气。

王维的《少年行》“初随骠骑战渔阳……纵死犹闻侠骨香。”中的少年千里转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表现出豪迈、乐观的大无畏英雄气慨。

诗人们将自己从军报国的热情倾注在诗歌里,如王维“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岑参“万里奉王事,一身何所求?也知寒垣苦,岂为妻子谋”,祖咏“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些炽热的诗句,抒发了诗人们安边靖国、请缨杀敌的壮志,是他们热爱祖国的内心世界的显露。

为了适应边塞的战斗生活,诗人们阅兵习武,意气风发。如岑参“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高适“倚马见笔雄,随身唯宝刀”。

从他们身上看不到文弱书生的气质,倒像是佩带刀剑,驰驱马上的壮士。他们向往着边塞生活,希望通过这条通路来实现理想,因此,他们蔑视那些穷经苦读的文人。

高适就在《塞下曲》中嘲笑说: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对此也表示同意: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当朋友故人奔赴边塞,诗人们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希望他们在边疆为国立功。

比如,岑参鼓励“万里西击胡”的李副使,夸赞他“功名祇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李白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入幕推英选,捐书事远戎。高谈百战木,郁作万夫雄。”高适在《送董判官》中说:“长策当须用,男儿莫顾身。”

故人远别,难免有凄怆之情,但是抱负远大的诗人,互相勉励,止住嘘啼悲伤,用长歌代替了抽咽,表现出宽阔旷达的胸襟。

如王维的“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高适的“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诗句感情激越,格调高昂,一扫往日士大夫分别歧路时泣涕涟涟、缠绵不舍的儿女情状。

边塞诗人这种积极乐观的气度,强健豪爽的风貌,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02

盛唐边塞诗中,有一些着力描写战争场面的诗篇,透过这些诗篇,人们仿佛看到那种旌旗翻卷,茄鼓齐鸣,万马奔驰的激战场面。

如王昌龄《出塞》:

“留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描写了将士寒夜出战,得胜而归的情景。诗人没有具体描述战斗的进行,却通过城头的鼓声和金刀的血迹这两个富有特征的细节的描写,战斗的场面不难想见。

高适《塞下曲》中“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的雄伟壮丽的战争场面历历在目。

还有他的“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这首《破九曲之作》从正面描写了唐军收复九曲的战斗和压倒敌人的气势。

但战争是残酷的。李白在《从军行》中就写道:

“百战黄沙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侵略者的围攻逼近边城,久经沙场的将士们英勇地投入战斗,虽然突破了敌人的阵营,射杀敌人的将领,但也付出了重大牺牲。

战斗紧张激烈,而长期戍守更是艰苦卓绝。李白的《塞下曲》描写将士们“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艰苦的战斗生活。

尽管风餐露宿,艰辛异常,战士们的情绪仍然高昂,他们的信念就是“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河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戍边将士不获胜利,誓不还家的坚定誓言。

高适的《蓟门五首》:“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歌颂了将士们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

在边塞诗人的笔下,唐军出征杀敌的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如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挑河北,已报生擒吐谷军。”

在狂风大作,日色无光的大漠里,唐军仍然无所畏惧地向前挺进,途中传来前军破虏的捷报,欢呼雷动的场面自然现出,透露出一种胜利的自豪和喜悦。

岑参更是大手笔,把唐军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军威尽情地表现出来: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这是何等的威武!何等的气魄!前者描写军情紧急,唐军黑夜出征,在飞沙走石、寒风凛冽的恶劣环境里,军队斗志高昂,将军金甲不脱,夜草檄文;部伍行军金戈作响,战马流汗,显示出震慑敌胆的气势。后者则是描写唐军白日出征的强大阵容,吹笛伐鼓,三军齐呼,海动山摇,表现出势不可挡的赫赫声威。

诗人对这些为保卫国家慷慨出征、血洒异域的将士们非常崇敬,他们用饱蘸激情的笔,写下了许多歌颂边疆将士的浩歌。

但边塞诗人不是战争的叫嚣者,他们渴望和平,热爱和平。他们支持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安定和和平。他们希望战争早日结束,憧憬边疆没有战火征杀的生活。

高适就畅想过“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的景象,他希望边疆不再是兵气连云,白骨遍野的荒凉之地,而变成为人民渔樵之所在。人民不再被战争所侵害,到处是国泰民安的和平景象,这正是诗人们理想的社会生活。

03

盛唐边塞诗中第一次出现了描写边塞风光的诗篇,使它更加引人注目。

战争不断地进行,使人们关心边塞,渴望了解边塞,向往边塞的生活,同时边塞和内地的联系也增多,为人们出塞提供了条件。

王昌龄、崔颢、王维、李白等诗人都曾涉足边塞。还有一些诗人,希望通过出塞从军的道路建功立业,如岑参、高适都曾投身幕府。

在边塞,诗人们开阔了眼界,充实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写下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和战争的诗歌;而且他们也被边疆奇异的景色所吸引,在他们的笔下出现了边疆雄伟壮丽的景象: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崔颢《赠王威古》“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高适《登百丈峰》

大漠、长河、汉垒、猎骑……这些边塞特有的景物,一旦被诗人摄入诗里,显示出它动人的魅力。

“大漠”二句,历来是人们称道的佳句,诗人从“孤烟”、“落日”两个景象入手,描绘出边疆黄昏时的壮丽景色,色调浓烈,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汉垒”二句,是诗人登高远眺之所见,天宇寥廓,堡垒高耸,境界恢宏、深邃。

岑参久佐幕府,对边塞生活有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他在诗里着力描写了西北边疆的山川风光。那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西北边疆八月飞雪的景象,从冰雪的晶莹琼洁联想到了梨花怒放,非常美妙、自然。

还有《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把天山冰峰皑皑,风雪弥漫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气浪升腾的热海,经过诗人的想象,更带有神奇的色彩。

《火山云歌送别》中“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大雪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的雄姿,氛氲缭绕的云烟如见眼前。

通过吟诵这些诗篇,人们仿佛走进一条西北边疆风光的画廊,尽情地领略那些陌生的、绚丽奇妙的山川景色,产生了无限的想象和神往。

辛文房曾在《唐才子传》中称誉岑参这些诗说:

“唐兴罕见此作。”

盛唐边塞诗中描写山川风光的诗篇,开拓了边塞诗新的领域,那五光十色的边疆景色,峻峭挺拔的风格在边塞诗的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标志着盛唐边塞诗发展的水平。

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边塞诗人没有过多地去写大漠戈壁的荒凉萧条和身处绝域的哀怨,而是以高昂的情绪来描绘边疆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其中倾注着他们对祖国边疆赞美和热爱的深情。一个没有爱国热情、没有远大志向的庸人,绝不会写出这般超凡绝伦的诗篇来。

这些边塞诗,无论是诗人抒发壮怀,还是赠别时的激昂慷慨;无论是表现战争的艰辛,还是描画塞外风光,都奏鸣着一个共同的旋律——深厚、热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从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到唐王朝的建立,三百年来中原人民饱受了外强入侵而分裂混战的痛苦,唐王朝的统一和强大,给人民带来了重建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面对外族的威胁和侵扰,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在人民中间形成。

正如鲁迅所说的:

“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

人民这种民族意识,乃是盛唐边塞诗爱国主义思想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因此,边塞诗人表现在诗中的爱国感情,也就不仅仅限于个人的范围,带有更广泛、更普遍的意义。

与屈原忧愤的吟唱,鲍照的慷慨悲歌,庾信的深沉低回不同,盛唐边塞诗表现出高亢雄壮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止开拓了盛唐诗歌广阔的领域和崭新的思想境界,更充满着盛唐积极乐观、高昂雄健的时代精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