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大文化告诉你,嘉峪关不只是嘉峪关,看看 [复制链接]

1#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一个以地方出名的诗派,叫边塞诗。何为边塞?“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为边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边塞,“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也是边塞,在这边塞中,出现最多的则是嘉峪关了,这里因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出名,千百年来,有无数人在这里驻足,可是由于三大文化的缘故,嘉峪关仿佛也不只是嘉峪关。

嘉峪关的历史由来

嘉峪关在祁连山北部,黑山南部,处于丝绸之路的咽喉,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古代的嘉峪关,属于西戎地区,到了汉朝在这里设置了酒泉郡,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为少数民族所占据,成为古代甘肃少数民族重要的聚居地之一。公元二世纪初,汉武帝命令修建河西长城,以此抵御匈奴,嘉峪关也在此时有了他的雏形,后代将嘉峪关称为“天门关”,“玉门关”,直至明朝洪武五年,将嘉峪关作为中外巨防,三面筑城墙,当时人称“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的战争文化

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自古以来,嘉峪关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让行程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是中华文化中*事的象征,从地图上来看,如果从敦煌出发,由西向东行走,一路上会经过瓜州和玉门,最后才来到嘉峪关这个隘口。为什么说他是隘口呢?众所周知,丝绸之路像一碗面一样又长又宽,而嘉峪关则处于中间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长城的起点,也是明代长城修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成的一座*事关隘,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这里最合适不过了。

万里长城有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则有嘉峪关。据说,嘉峪关的建造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西北边陲,让冯胜将*在河西建关设防。冯胜考察地形时,起初看到河西走廊的平原辽阔,苦于无址可选,待来到肃州西面约25公里处时,见这里北依马鬃山、南据祁连山、西接群山大漠、东连平畴绿野,可谓地势天成,遂在此建造“嘉峪关”,扼大西北之咽喉。

作为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嘉峪关也符合当地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需要,嘉峪关城外有墙、墙外有壕,布局紧凑严密,呈固若金汤之态。再加之地势险要,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连成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的丝路文化

自古以来,嘉峪关一直是“番人入邦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除了其*事地位之外,嘉峪关也处在影响欧亚大陆经济商贸的丝绸之路的要冲上,与敦煌文化的海纳百川不同,嘉峪关展现出另一番雄浑壮阔的气象和横亘千里、气贯古今的气魄。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岩画石关峡,这里不仅是嘉峪关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丝绸古道兴亡更替的见证。

嘉峪关的诗文化

嘉峪关的诗文化历史已久,不知道从何时起,来这里的人大多都会留下只言片语,就算是今天,拾阶而上、登临城楼、极目远眺,那广阔无边的大漠,巍峨雄伟的远山,宁静高远的天空,森严矗立的关城角楼,闭上眼,静思几秒,仿佛耳边依旧能传来阵阵急迫的号角和慷慨激越的作战声、突然想起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会吟诵起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除了诗歌的表面意境之外,更多的还是能看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到如今,嘉峪关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名,如今的*沙漫天更显这里的底蕴厚重,嘉峪关也不仅仅只是长城的一部分,这里是无数中华儿女的鲜血铸成,是华夏之*的一部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