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石油报中国石油报
年,受疫情影响,全国高考自年后时隔17年再次放到了7月7日举行。而这一天,除了万众瞩目的高考之外,我们还应该记住的是,年的7月7日。
这一天不仅是载入史册的历史篇章,更是中华儿女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
今天,我们重温历史,致敬先烈,再次缅怀石油儿女为抗战胜利作出的奋斗和贡献。
七七事变时,在卢沟桥防御的中国士兵
从那天起,日寇铁蹄踏过卢沟桥,攻陷宛平城,继“九一八”事变后,开启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中国*队在长城阻击日寇
但,此时的战争已是石油的天下,却无奈这一阶段的中国远远落后于时代。起步晚、底子薄的民族工业基本依赖“洋油”和石油代用品,发展缓慢。曾经在台湾苗栗、陕西延长、新疆独山子等地的打井探油,却因内忧外患半途而废或停滞不前。当年中国的石油产能在世界石油产能的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年2月,清*府开办的延长石油官厂
年,中国工农红*解放延长地区,油矿转归人民*府所有。抗日战争期间,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吨
年,毛泽东为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题词
孙越崎在延长油矿钻井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石油和油品进口被切断,国民**府开始重视国内石油勘探和开发。年国民**府设置甘肃油矿筹备处,勘察玉门石油地质。年在老君庙构造上打出了高产油井,每日产油吨,发现了老君庙油田,成为近代中国石油工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年3月玉门油田老一井开钻。年,玉门油田产油吨
年,被称为“中国石油之父”和“中国石油奠基人”的孙健初参加了国民*府资源委员会设置的甘肃汹矿筹备处。同年12月,孙健初等前往勘察玉门油田的地质状况。他带领全体工作人员,仅用半年时间,便查明了老君庙、石油河、干油泉、石油沟、三獗湾、夹皮沟等地区的生油层、储油层和地质状况写了《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建议以老君庙为中心,立即施工钻探。
年12月,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石油工程专家历时一个多月,途经西安、兰州、酒泉抵达老君庙展开石油勘探工作
但国民*反动*府腐败,尽管孙健初四处求援,仍一无所获。正当他束手无策之际,中国共产*伸出援助之手。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从陕北解放区的延安油田抽调钻机和工人,支援玉门油田,孙健初亲自主持了玉门油田第一口油井的钻探工作,钻探米即见油,日产量达20桶,从此揭开了开发玉门油田的序幕。接着又向其他油区扩大钻探,结果井井见油,充分证实了孙健初玉门是一个具有工业价值的良好油田的科学论断。
石油的开发永远离不开一代代石油人的坚守与付出。一批批石油先驱离开都市投身中国大西北,在玉门油田挥洒自己的汗水与智慧,为中国石油的后续开发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翁文波、童宪章、张锡龄、陈贲在玉门油矿
年10月,甘肃油矿筹备处第一炼厂开始筹建。到年底,加工原油0吨、汽油吨、灯油吨、含蜡柴油吨,开启了中国现代炼油工业的先河
年,在翁文灏之子翁心源(中国第一位输油专家)的指导下,油矿修建了两个选油站和一条从老君庙八井到四台炼厂的输油管线,这是中国第一条伴热输油管道
随着玉门油田投入开发,玉门成为全国石油生产的重要基地。年玉门石油年产量就上到了1万吨,玉门油田的开发,有力地支援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为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干部和石油产业工人,为现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玉门油田建成一定规模的产能,努力支撑着中国抗战用油。但对于战局而言,依然杯水车薪。
年,日*攻入缅甸,切断滇缅公路。中国国内的汽车,很多因为缺乏油料而没法动弹。为了应急,中美开辟了空中走廊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以突破日本的封锁,人称“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途径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占领区;加之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飞机失事率高得惊人。有飞行员回忆: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他们给这条撒着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因此,“驼峰航线”又称为“死亡航线”。
“驼峰航线”上的飞行员
向中国空运油料,成本高昂。一架盟*的运输机要往返印度7次才能运来够一架B-29轰炸日本一次的用油,当时人们用“一滴汽油一滴血”来形容汽油的珍贵。为了提高向中国运油的效率,盟国决定不惜代价,从印度向中国铺设一条输油管道,彻底解决中国战区油料不足的难题。
在中印管道漫长的线路上,来自中美缅印等国的建设者齐心协力展开施工。因为地处多山和丛林环境,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运输材料就是最大的困难。铺设油管的材料,先由美国运到印度,再装车运到中印公路上。卡车满负荷在山路上奔跑,折旧速度惊人,一套刹车系统使用一个月就不行了。遇到绝壁,卡车开不过去,就得人拉肩扛,翻山越岭,将管线设备运输到位。
复杂的地形给管道的铺设增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难度
白天中印公路要运输大量一线*用物资,修设管线的部队只能晚上运送油管,工兵和劳工把油管放到卡车上慢慢通过桥梁,然后扛在肩上蹚过齐腰的泥水,在小船上对接管道,再沉入沼泽。
中印管道施工现场
中方人员在机械短缺的情况下,几乎纯粹靠手工铺设,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给美国技术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在无水、无盐、无蔬菜的条件下,美方人员吃罐头,中国职工吃糍粑、饭团。在距村庄和公路较远的地方,夜晚不能回宿,美方人员建起帐篷,中方人员烤火度过寒夜,次日仍精力旺盛地积极工作。
年,中印管线正式供油。中国汽车运输迅速恢复元气,云南不少*用机场上飞虎队的战鹰也频繁起降。中印油管线路建成后,每月输入我国的油料1.8万吨。截至当年11月停止输油,7个月输入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油料约10万吨,相当于滇缅公路用汽车运油一年半的数量。可以说,这条输油管的修建,是盟*最终在亚洲大陆打败日本侵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中印油管和准备装油的车辆
年9月9日9时,在南京中央陆**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抔热土一抔*
今日七七,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矢志复兴!
文字
张旭
历史图片来源于网络及相关史料书籍
原标题:《高考,这道历史大题千万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