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摄影
金添赵治忠
撰文
周蕊詹文亮孙树诚
在我国石油工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玉门担负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技术、出经验、出人才“三大四出”的历史重任,全力支援全国新油田建设。
年,名玉门石油人支援柴达木石油会战。
年,先后派出名职工参加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
年,玉门油田的44个钻井队、1个试油试采大队、1个运输大队及可以组建1个机修厂的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共多人,在副局长秦文彩的带领下,奔赴巴山蜀水,参加川中石油会战。
年大庆油田发现后,以王进喜、薛国邦为代表的名玉门儿女,在局长焦力人的率领下,高唱着“我们从玉门走来”,携带大批石油装备,参加波澜壮阔的松辽石油大会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玉门石油人勇挑重担,忘我拼搏,在白山黑水间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庄严承诺,使国家从此摘掉了“贫油国”帽子。
年,在“跑步上庆阳”的口号声中,玉门全局总动员,局级领导三分之二坐镇庆阳,将三分之一的人员和二分之一的钻、采、修设备送到了庆阳三线,玉门油田人和台(套)参加会战,成为建设长庆油田的主力*。
中国石油在这种精神的照耀下,步入突飞猛进的快车道,但玉门油田奉献的脚步远远没有停歇。
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玉门油田近万名职工西出阳关,参加具有新时期特色的吐哈石油会战,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建成具有年产原油万吨生产能力的吐哈油田。
八十年来,当祖国相继发现新的油田后,先后有十万多玉门优秀儿女支援全国兄弟油田建设,留下了玉门人的足迹和身影,铸成了“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石油工业摇篮”最鲜活的注解。
本期,让我们走进玉门油田,听听老一辈石油人的故事。
王茂基:目睹人背钢丝绳修井
王茂基,甘肃武威人,年出生,今年77岁,年参加工作。
向左滑动查看老照片,下同
我一来就被分到了运输处管理科工作。年,大庆会战开始,油田大量的人员和钻修设备等物资被抽调到大庆,为了保持油田产量,油田内部也开始了上产会战。当时,我们在干油泉收油的时候,也看到了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场景——人背钢丝绳修井。
油田没有了修井设备,有些油井就只能处于关停状态。为了恢复产量,就必须要修井,没设备,就只有用人力。油田组建了一支群众修井队,是由采油工、机关干部、其他工种,甚至包括后勤部门组成的,大概有个五六十人,他们肩扛钢丝绳,排成一排,把近5吨重的抽油杆和油管从井口一根根拉出来。钢丝绳又粗又硬,那些修井人员的肩上被磨得全是血印子,就那样,也没有人松手。
*桂根:我给玉门油田点赞
*桂根,江苏盐城人,年出生,今年84岁,年参加工作。
从年开始,玉门油田就在吐鲁番盆地做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并在全国大跃进时间,我们高唱“我们向大地宣战”的战歌,进*吐鲁番盆地,展开了为期5年的轰轰烈烈的找油会战。到了吐鲁番才发现,那里太荒凉了,没有路,到处都是戈壁滩,刮起风来感觉能把人吹走。虽然条件艰苦,但没有一个退缩的,我们在沙漠和戈壁里一干就是4年。
后来,因为支援大庆会战,在吐鲁番盆地找油中止。这是玉门油田“三上吐哈”的第一次勘探,也是玉门油田“三大四出”的雏形。
吉荣森:油田上产期间搞得火热
吉荣森,四川西充人,年出生,今年84岁,年参加工作。
年川中会战开始,四川掀起了支援石油建设的热潮,我们一批人来到了玉门油矿。年,我所在的地方被更名为老君庙三油矿,我成了10号选油站采油工,当时三油矿有7个选油站,选油站负责对油气进行分离、计量和储存,然后将原油运输至总站。
油井就像人一样,刚开始能量很大,慢慢的,地层能量变小,产量就会下降,这种时候就要采取措施保持地层压力。老君庙是最早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能量补充还算及时,自喷井也很多,好的自喷井一天能产多立方米的液量。
张希文:亲眼看见酒泉解放
张希文,甘肃酒泉人,年出生,今年81岁,年参加工作。
年9月的一天,酒泉即将解放,酒泉市里的人们奔走相告解放*要来。路上开过来了十几辆装甲车,没想到的是,车上有一个解放*战士在向我们招手,只能看见他的牙很白,其他都看不见。
年,我到玉门油田参加了工作。刚进油田就到石油技校去学习,学的就是内燃机燃料,3年毕业后就分到了玉门炼油厂。那时的炼油厂叫达布斯炼油厂,因炼油厂有一套达布斯热裂解设备而得名。我们那时候的干劲特别足,每天跑流程、学技术,感觉总有使不完的劲,因为大家都知道,是人民当家做主了,所有的活都是给自己干。那时的文化活动也很丰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我们炼油厂在当时还组建了篮球队,我是队长。
郇子良:挥之不去的记忆
郇子良,甘肃酒泉人,年出生,今年75岁,年参加工作。
记得在年元月,我在玉门油田技校参加勤工俭学时被分配到鸭儿峡油矿实习。实习老师带我们去井上参观修井,临行前给我们每人一顶铝制的安全帽。我拿着安全帽戴到头上,嫌重又取了下来,实习老师看了对我说:“你别小看它,必要时它能救你的命。”我不以为然地又将帽子戴在头上。突然,安全帽上“崩”的一声,我叫了一声“不好”,拔腿就跑,随后又听见掉下几条螺丝。可把我吓坏了,我摸摸自己的头,没事。试想,如果没有安全帽,将是怎样的后果?
我在玉门油田生活了四十年,亲身经历了许多事情,留下了许多美好而难忘的记忆,它使我不忘过去,珍惜今天,展望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奉献余热。
段兴贵:我给朱德当“警卫”
段兴贵,甘肃酒泉人,年出生,今年86岁,年参加工作。
年,朱德总司令来玉门视察,当时我就在朱总身旁,负责首长的保卫工作。那首“玉门新建石油城,全国示范作典型,六亿人民齐跃进,力争上游比光荣!”的题词我还记得很清楚。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那时全国都在闹饥荒,玉门油田也不列外。当时,油田建设很重要,所以要保证油田的生活必备物资。为此,我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到秦皇岛押粮。到秦皇岛时刚好是大年十五,这些粮食有11个车皮,全都是从加拿大进口的小麦,可想那时的粮食多么珍贵。为了看好粮食,我吃住都在车皮里。后来,饥荒得到了缓解,玉门油田人们的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
马心瑞:我和油田农副业的不解之缘
马心瑞,甘肃民勤人,年出生,今年81岁,年参加工作。
年我被调到了管理局农牧处。当时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候,我在农牧处的工作就是协助筹建农场。我们去了好多人,一部分人到农场种庄稼,种蔬菜、种粮食;另一部分人到山里去放牧,养羊、养牛、养猪。
改革开放后,油田也开始改革,特别是年以后,管理局要求各单位所属的农副业要开始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多劳多得,并给了三年的过渡期。如今,虽然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但看到油田农牧公司依然在为员工家属提供蔬菜、奶制品,我很开心。我觉得油田为员工做的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却很暖人心,油田关心员工家属的初衷没有变,让员工生活的更好的愿望没有变。
赵和元:曾和岗位一样响亮的名字
赵和元,江苏海门人,年出生,今年83岁,年参加工作。
年,我响应*的号召参*,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我完成了从农民到革命*人的转变,这五年的*旅生涯,我多次荣立三等功。离开*营,我完成了从革命战士到石油工人的转身,在老君庙油矿一干就是二十三年。
我曾担任老君庙油矿老五队岗位的岗位长。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岗位,我想把我的岗位搞成先进。我坚持外学,内学、的原则,对岗位进行了标准化建设。搞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我对每口井“望闻问切”,就是要落实了“一井一策管理制度”。在我和岗位同事的努力下,岗位成为了老五队的又一个标杆岗位。如今,虽然我老了,但是年轻的一代石油人已经扛起重担,我相信油田的明天会更好。
点击链接回顾本文原载于年8月26日《中国石油报》四版
往期回顾
轮值统筹
孙梦宇
责任编辑
王芳
本文欢迎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中国石油报,。
觉得好看,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