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补齐短板
全面推动乡村医疗卫生事业
高质量发展
2月17日在全省卫生健康工作暨*风廉*建设工作视频会上,玉门市卫生健康局就“乡村一体化建设工作”作经验交流发言。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郭玉芬现场点评说,玉门市乡村一体化建设工作在全省树立了典范。
强化*策保障
提升基础设施“硬核力”
一是以*策保障兜牢服务基础。研究出台基层人才引进、能力提升等配套文件,将村卫生室每年元运行经费、村医养老等经费全部纳入财*预算,每年专列经费万元支持乡村卫生事业发展。
二是以项目突破改善就医环境。将3个基层医疗机构改造项目列入年市*府十大民生实事之中,拨付地方*府专项债券万元。近五年,投资万元,完善46家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
三是以优化资源配置催生发展动能。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划拨医用和办公设备台(件),万人以上乡镇卫生院“四大件”设备配备和使用率均达到%。
强化人才建设
提升服务群众“软实力”
一是持续“开源扩容”抓人才引进。通过深入校园签约、组织公开招考等措施,为基层医疗机构引进医学高校毕业生15人;运用“四个一批”等办法,补充合格村医22人。截至目前,全市共配备村医5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人、乡村全科10人,乡、村两级卫生人才总量持续扩容。
二是“蓄水提质”抓人才储备。依托全科转岗、能力提升等培训项目,对名基层卫生人员、7名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为12家乡镇卫生院配备43名全科医生,基层卫生队伍能力逐年提高。
三是“精准滴灌”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建立县乡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派驻双下沉机制,选派12名骨干医师驻点帮扶,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与乡村医生结成“帮扶对子”,促进乡村两级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强化管理约束
提升医疗机构“组织力”
一是推行一体化,规范管理模式。对村卫生室实行行*、业务等“六统一”管理,所有村医与乡镇卫生院签订聘用合同,实现了由“半医半农”身份向卫生院聘用职工转变。
二是科学定职责,强化村医约束。细化村医工作职责,乡村两级每年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组织业务巡查、绩效考核,倒逼村医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坚持以评促建,打造基层示范样板。建成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2家、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3家,医院2家。
强化待遇保障
提升医疗人员“内动力”
提升村医职业“获得感”
在落实国家、省上村医各类补助*策的基础上,县财*补助村医经费元/年/人,逐步将村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量提高至60%。
用好绩效考核“指挥棒”
建立完善按岗取酬、绩效挂钩收入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织牢养老保险“保障网”
对所有在岗村医购买“五险”,对离岗村医全部实行退养生活补助制度。截至目前,累计缴纳“五险”资金.1万元,发放退养补助.5万元,应缴尽缴、应发尽发。
下一步,玉门市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坚持以建强机制、优化环境、提质服务、做实公卫、稳定队伍为目标,持续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