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也被称为工业血液,是工业生产的源头活水。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回顾过去这段峥嵘岁月,千千万万的石油人、地质人为之付出汗水和心血。其中,有一个名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就是我国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
作为新中国首任总地质师,李德生亲历了新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开创与发展。他曾说:“60多年来,我目睹了我国石油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到现在跃居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过程,我们这辈人总算对国家和人民有了一个交代!”
图源:石油商报
李德生是公认的石油地质大师,是亚洲地区惟一AAPG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国际奖”获得者。60多年的石油生涯,他走遍全国许多个大大小小的油田,用智慧和汗水助力我国石油业的繁荣昌盛。
戈壁开启石油路
在上海弄堂长大的李德生年少时代饱受社会动乱之苦。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侵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一二八战火蔓延到上海。15岁的李德生刚刚初中毕业,辗转进入丽水碧湖浙江联合高中读书。年5月,日军侵占浙东温州,联高被迫迁址,李德生和一部分高中毕业班同学只得前往内地参加高考。
年8月,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四校统一招生考试,李德生在湖南衡阳报名参加统考。考试期间,日本敌机经常轰炸衡阳。他白天在防空洞里复习功课,晚上到考场应试。当年11月,在广西桂林打工的李德生收到了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的录取通知书。
大学期间,李德生靠战区学生贷学金维持生活。在校期间,他选择了经济地质专业,对石油地质、煤田地质和金属矿产地质加大了学习力度。当时日本侵略军占领我国东部和中部半壁江山。我国西北和西南抗日后方地区汽油、柴油等燃料奇缺。学校通往重庆市区的校车有些用木炭炉产生煤气行驶,有些用桐油、植物油炼制的柴油作燃料,极度困难。年,在
甘肃玉门发现了老君庙油田,油田的发现给抗战军民带来了极大信心。
年,李德生大学毕业后,接受了甘肃玉门油矿局的矿长严爽的邀请,前往玉门油田进行地质考察和勘探开发。从重庆到玉门,多公里的路程花了李德生两个月时间。雪峰连绵的祁连山下荒凉的戈壁滩成为李德生石油地质生涯的起点。
在玉门油田地质室报到后,李德生被分配到由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领导的第一支重力队,在河西走廊东起武威西至敦煌从事1∶5万比例尺的重力、磁力测图工作,并进行路线地质调查。由于物资供应不足,就连酱油等生活必需品,也要骑着马或骆驼到70公里外的酒泉县城采购,通常,要备足几个月的生活用品。在野外勘探期间,李德生和同事们借住在蒙古包和帐篷里,周围是漫无边际的戈壁,没有树、没有草,几乎见不到绿色,只有些许生命力极强的骆驼刺。交通工具也是驴车和马匹。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德生和同事们执着前行,为了得到祁连山重力降的数值和地壳均衡补偿校正值,三次穿越祁连山脉分水岭。
年,李德生参加了由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领导的地质详查队,每天步行穿越于丘陵山地之间,住在蒙古包中,完成了1∶1万祁连山前大红圈背斜带地质构造图。
在玉门工作期间,李德生潜心钻研,把在大学里的所学知识运用到找矿的实践中,丰富、发展。这一时期,李德生和同事们勘探开发了石油沟、鸭儿峡、白杨河等多个油田。玉门油矿的原油年产量也由年的3万吨,上升为年的万吨。
攻克延长油田技术关
年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对老区经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