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城中高层与郊区洋房,10年之后谁更有市 [复制链接]

1#

众所周知,现在绝大多数的城镇居民家庭都不缺少房子,房产投资仅限于少数一二线大城市和热点城市,房地产的真实需求,除了少量的刚需和投资,正在由"有房住"向"住得舒适"方面过渡,并且随着“房住不炒”更加深入人心,未来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子都要回归到纯居住性质。而想要住得舒适,房子显然要具备周边环境好、房子面积大、交通出行方便、绿化覆盖率高、物业管理水平上档次等优点。但是这样的好房子,自然是稀缺的多层花园洋房或者别墅了。最近几年开发商显然也是掌握了市场这一变化,开始加大对多层住宅,特别是多层花园洋房的建设力度。但是由于城市住宅土地过于稀缺,在城区范围内满足不了此类改善需求,因此新建的多层花园洋房,大多位于城市郊区或城乡结合部。

这让买房的人很是纠结。因为房子商品化以后,其金融属性不断得到加强,多年来城市里的高层住宅价格始终只涨不跌,而且在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房子还是抵抗通胀的最好投资品。但是从目前房子保值性能上看,显然又是城市中的高层住宅更胜一筹,每平方米的价格二者通常也会有数百元的悬殊。另外再从方便生活的角度看,如果你在城里工作生活,城里有房当然会更加方便;而在房价高高在上的当下,很多家庭需要掏空全部积蓄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特别是大城市的居民,甚至一辈子都要在一处房子里居住,因此房子是否保值,还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判断。那么假如放眼10年之后,现在购买城市高层住宅或郊区花园洋房,究竟哪个更保值呢?对此有内行人通过分析,认为今后郊区的花园洋房会更保值,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起来了解下。

第一,10年后中国社会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适合养老的房子不多,优质的养老房非花园洋房莫属。

根据国家统计局七普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18.70%(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万人,占13.50%),而现在的70后,10年后也将陆续超过60岁,加入到老年人口行列。

按照国际老龄化人口占比划分标准,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10年后将进一步加深。另有专家认为,在年以后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而适合养老的房子,肯定不是居住空间狭小、上下楼高度依赖电梯、小区容积率高、人口密度大、空气环境质量差、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市高层住宅,而是远离城市喧嚣、依山傍水空气环境质量好、人口密度低有利于疫情防控、物业管理水平高、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齐全、活动空间范围大的郊区花园洋房。

毕竟人过了60岁以后,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需求和消费水平会明显降低,对于城市资源的依赖性也大大减弱,找一处适合养老的居所度过后半生,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才是很多老年人的真实追求;加之如今的城乡道路交通非常发达,住在郊区并没有多大的距离感,如果城里还有闲置住房的,看病就医也不会受到影响。

以上是从老年人口需求层面进行分析,而从经济基础方面来看,老年人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好,退休后收入稳定没有太大生活压力,也具备改善居住环境的条件。因为50~70后这部分群体都是从房改早期过来的,过去基本上家家都有住房,棚改拆迁后也都分到了安置房,如今的高房价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很多人不仅不缺少房子,而且拥有二套以上的住房。

而从整个社会资源分配层面看,社会上的大部分资源也都掌握在50~80后这一代人手里,掌握资源较少、买房压力大的,是参加工作不久的90后,以及再往后出生的年轻人。因此想要改善居住环境,老年人只要卖掉城里多余的房子即可,且郊区的房子价格比较便宜,如果最近几年赶在房价高位的时候换房,不仅绰绰有余,余下的钱还可用于今后养老。

第二,城市高层住宅价格上涨不是一成不变的,城镇化建设达到顶点之时,也许就是房价回落的开始。

城市房价之所以能够持续30多年只涨不跌,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有庞大的人口(房住需求)支撑,而买房需求则大部分依靠城镇化建设推动下的进城农民,住房需求增加了,但城市住宅用地稀缺,房价没有不涨的理由。

但是如今情况已经发生较大变化,房子供大于求,房价收入比距离越拉越大,待进城农民无力接盘现在的房子。尽管目前农村还有5亿多的人口没有进城,但是一方面如今还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农民收入很低,买不起城里万元每平的房子。其次目前农村留守的农民多数是年龄超过50岁的老年人,消费水平不高,赚钱能力有限,进城意愿不强烈。

而从国际上发达国家城镇化推进过程来看,城镇化建设越是到了后期推进得越缓慢。如今国内城镇化率达到63.89%,已经比较接近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镇化率水平,继续推进一定也会遇到相似的阻力。如果按照每年1%的推进速度,再过10年可能也就基本上达到了顶点。

而从新生人口出生情况看,高房价等因素影响下已经连续4年出现下滑,去年仅出生万人,总和生育率低至1.3,想要恢复到2.1的国际化标准值应该非常困难。因此中国的人口总量,很可能真如有关专家预测的那样,会在“十四五”时期进入负增长。

但是“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一旦后续住房储备需求跟不上,本身房子又已经过剩,新建住房还在不断进入市场,今后的空置房只会越来越多,房价再想上涨几乎没有可能。

如果人口减少的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扭转,人口流动的趋势就要从增量流动变为存量流动。但众所周知的是,存量人口流动在促进少数城市房价保持上涨的情况下,大多数的城市会变得空心化,房价也会下降。

目前城市住房以高层住宅为主,10年后高层住宅不仅面临不易拆迁、难以维修等问题,那些人口持续流出,经济基本面较差的城市,还可能陷入“卖不掉、租不出去”的境地。就像如今很多北方城市那样,房价已经开始下降了,燕郊的房价跌幅超过50%,鹤岗、玉门等地的房价甚至跌至“白菜价”。

总而言之,房价上涨不是一成不变的,10年后的房价必然会出现更大的分化,很多城市的房子可能将将迎来降价潮,高层住宅不能保值、房价下降的风险在增加。

第三,年轻人和老年人选择的居住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住房过剩将导致优胜劣汰,高品质的花园洋房将成为奢侈品。

正是由于高层住宅不利于养老,今后老年人和年轻人会分别选择不同的居住环境。年轻人因为工作在城里,子女上学在城里,住在城里的将以年轻人为主;老年人因为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了,赋闲的时间多了,消费需求降低了,住在郊区的将以老年人为主。当更多的老年人逐渐离开高层搬进郊区的多层后,高层住宅的空置房会越来越多,高层“空心化”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再是房龄长、密度高的低品质高层住宅,会越来越不受欢迎;未来随着存量房不断增加,住房过剩的问题将更加突出,除非是房源相对紧张的一二线城市,多数城市的高层都将优胜劣汰,高品质的高层住宅将成为年轻人的首选。

过去20多年高层住宅之所以需求旺盛,除了与上面提到的城镇化建设有关,包括很多富人过去由于住腻了多层房子,对于新型居住环境也感到新鲜。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居住体验后,高层住宅的诸多弊端逐渐显现,比如对电梯的依赖太强,遇到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易逃生,发生疫情属于高风险区等,另外由于城市人口过于集中,不仅空气环境质量差,道路交通拥挤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其实细心的网友稍加观察不难发现,除了老年人开始向适合养老的郊区多层住宅转移,如今的“富人区”也在向郊区转移,很多富人住腻了高层电梯房以后,转而搬进郊区的花园洋房或者靠湖临山的别墅居住。所以富人所到之处,往往也是财富聚集之处,所谓物以稀为贵,综合来看,今后保值的房子,郊区花园洋房更有优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