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好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10467294.html古代文学
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当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建安七子”也大都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的反映。
1、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时代环境的刺激、统治阶层的提倡、文学念的改变、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2、建安风骨:指建安文人以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的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
3、曹操字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王霸并用、思接庄玄;文化艺术修养深厚
曹操的思想:儒法兼取、礼刑互用。
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曹植字子建,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诗品》
“不离闾里歌谣之质”黄侃《诗品讲疏》
5、曹丕《燕歌行》《陌上桑》《典论·论文》(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
6、建安七子
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刘桢《赠从弟》徐干《室思》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应玚
正史文学
1、阮籍字嗣宗,阮瑀之子。《咏怀诗》,八十二首。
《咏怀诗》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嵇康字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
晋代文学
1、文风:华丽化、贵族化。
2、“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
陆机、潘岳并称“潘陆”:陆海潘江,代表主流。
左思:左思风力,另辟蹊径。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1)表现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
2)歌咏劳动生活
3)表达和邻里之间淳朴的友情
4)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
2、陶诗的艺术特色
1)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
如: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陶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的和谐交融。
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是启迪。
3)语言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同他的诗歌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
刘宋文学
1、谢灵运山水诗取代玄言诗代表人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1)对自然景物之美观察细致、刻画精美。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这些都是很生动的对景色的再现。
2)对语句锤炼精致,表现生动。(“名章迥句”)
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
“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登上戍石鼓山》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等等,都是非常精致的。
3)谢灵运笔下的山水蕴含着诗人的人格化。
“绿筱媚清涟”(《过始宁野》)“孤屿媚中川”(《登江中孤屿》),都有拟人的意味,“媚”字在这里表现了一种超拔俗流、孤芳自赏的情怀。
他笔下的山势,极少呈现平远悠渺之状,而多是峥嵘层迭、线条锐利、很有力量的状态,这正是他高傲的个性,和孤独、苦闷情绪的外化。
4)语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谢诗的语言实际雕琢很深(“富丽精工”),这里所谓“自然”,是指其描摹山水,能得真实之貌。
2、鲍照字明远,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的乐府诗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齐代诗文
1、两个文学现象:“永明体”出现、“艳体诗”露头
2、谢朓字玄晖。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北朝乐府比较
内容:南朝民歌多反映城市中下层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内容狭窄,多以女子口吻抒写爱情;北朝民歌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现实。
风格:南朝民歌艳丽柔弱,哀怨缠绵;北朝民歌豪放刚健,直率泼辣。
句式:南朝民歌五言四句,为五绝奠定了基础;北朝民歌除五言四句,还有杂言和七言,影响七绝。
语言:南朝民歌语言细腻,流丽委婉,多用双关;北朝民歌语言质朴,直抒胸臆,通俗浅近。
2、南朝民歌名篇:《子夜歌》《西洲曲》;北朝民歌名篇:《木兰诗》《敕勒歌》
梁陈诗歌
1、占主流的体裁:“宫体诗”
2、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文学集大成者。
唐代文学概貌
唐诗繁荣的原因
1、社会高度繁荣富强,疆域广大,经济高度发展。
2、唐朝的思想文化政策有利于诗歌的发展
1)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丹霄路在五言中”)
2)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
3、各种学术、艺术的繁荣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南北文化的融合
学术上:“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文学上:“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2)民族关系融洽,文化交流活跃
4、文人把握了文学发展的规律,对文学遗产采取批判与继承的态度,也促使了诗歌的繁荣。
5、统治者的提倡和人民群众的喜爱,形成风气。
初唐文学
1、宫廷文人集团:太宗朝的虞世南、许敬宗
高宗朝的上官仪
武后时的“文章四友”(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
中宗时的宋之问、沈佺期
2、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合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yáo)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沈佺期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初唐四杰卢照邻,有《幽忧子集》)、骆宾王,有《骆宾王文集》)、王勃,有《王子安集》)、杨炯,有《盈川集》)
3、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1)四杰拓新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使诗歌摆脱了颂隆声、助娱乐的虚套,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用现实的人生感受,恢复了诗中清醒而严肃的自我。
他们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的贵族社会,否定了贵族社会秩序的永恒价值。
他们以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为诗歌注入了高情壮思和倜傥意气。
杨炯的《从军行》在苍凉的戎马氛围中,直抒不甘庸碌为生的胸襟抱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梗概多气的风貌,与建安诗颇有相近之处,但其时代内涵却又不相同。
2)他们拓宽了诗歌的视野,使之从宫苑台阁走向江山和塞漠,从而便于容纳丰富得多的感情内容。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尤为脍炙人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在前人偏于游戏性和应酬性的题材中,他们也注入人生热情,表现出自我的个性。
卢照邻在《失群雁》一诗中,借“惆怅惊思悲未已,徘徊自怜中罔极”的孤雁自喻,为自己“羸卧空岩”的不幸命运悲鸣恸哭,诗中颇具悲激之气。
4)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的贡献,不仅表现为内容的拓展和充实,而且也表现为形式的创新和完善。
4、陈子昂字伯玉,唐诗革新的理论建造者,在《修竹篇序》提出了革新,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革新主张: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盛唐诗歌
1、王之涣字季淩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昌龄字少伯,“七绝圣手”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高适岑参
岑参的诗在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
用韵十分灵活,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
想象丰富,奇情壮采,节奏多变。
语言瑰奇壮丽;风格奇丽雄放,富有浪谩气息,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诗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
“清新奇逸”(《诗薮》)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严羽指出“高岑之诗悲壮”(《沧浪诗话·诗评》)。悲壮基本概括了高岑的相似之处。
但也有区别,高适在悲壮中现深沉;岑参在悲壮之外绮丽峭拔;岑参诗歌景色奇丽,感情炽热,想象奇特,充满浪漫气息;高适的边塞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又名《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维字摩诘
1、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讲究构图布局、设辞着色,常以彩绘的笔触传达出清丽丰润的美感。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的视角一直在变化:首二句概述山的绵延广袤的总貌;三、四句由进山前的眺望,变为置身山中的环顾;五、六句是居高临下的俯视;末两句又下到林壑之间,极写溪涧萦回曲折之致。
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把这座耸立在中原的山岭的面貌充分展示出来。
这种不固定在一个视点而力求把握景物整体境界的方法,正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构图方法,如宋人沈括所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2)他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前者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的距离,后者则以群山连绵和数峰高耸构成横向与纵向的配合。
3)善于敷彩
这些色彩并非是单纯的消极的涂饰,而是活跃地晕染着整个画面,清新鲜润,给人以愉悦之感。
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4)着意在动态中捕捉光与色变幻不定的组合。
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等,都富有灵妙的生气,特别富于视觉之美。
5)王维的诗描绘景物,不仅有观察细致、感受敏锐之长,而且善于表达微妙的心理感觉,传达绘画所不可能达到的特殊效果。如: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细雨中的碧苔和湿润的青山,在诗人的幻觉中翠色欲滴,仿佛荡漾开来,弥漫为一派绿的氛围。这种空际着笔,若有若无的写法,尤其具有神韵,是只知道巧构形似的诗人所远不能及的。
6)王维常常凝神
从“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以下,诗进入了神话般的世界,自在遨游的神仙激发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热情,终于迸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反抗呼声。
诗人是通过幻想的境界来表现自己对权贵的决绝态度的。
二、壮浪纵恣的抒情形式。
在诗体的选择上,他较少运用多有限制的律诗,而偏爱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而且,这一类诗体在李白那里,比前人更为放纵自由。
《蜀道难》大量运用长短不齐的杂言,劈头就用了独特的句式:“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下去忽而五言,忽而七言,时而短至三、四字,时而又长至十几字,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句式的屈伸变化中把诗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李白诗歌的跳跃性也是极强的,往往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开阖动荡中坦露变幻无常的感情活动。贯穿在这些飞跃之中的,不是生活的逻辑,而是情感的踪迹。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首两句从忧愁落笔,但从三句开始境界忽然一变,诗人抖擞精神,情绪变得高昂起来,以至于想上青天,揽明月。“抽刀”两句又从天上跌回到人间,愁绪像回潮般再度袭来。但诗人不愿被这种消沉的情绪吞噬淹没,终于再次挣脱出来飞向自由的空间。
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
李白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
他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他的《上三峡》诗则是对古代民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还有许多诗篇,虽然不是直接由民歌改造而来,却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风格,深得民歌韵味。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总之,李白的诗歌语言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他的“自然”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且是语近情遥,具有丰富的意味。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中晚唐韩愈、李商隐等诗人都对他推崇不已;宋以后,论诗者皆李杜并称。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杜甫字子美
杜甫的人格:在杜甫年轻时代,他的性格中就包涵着两种不同的因素。一方面,他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把贵德行、重名节、循礼法视为基本的人生准则。而同时,他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有着颇为张狂、富于浪漫气质的一面。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始终关切人民,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在“三吏”、“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羌村》第三首也说到“儿童尽东征”。
在《赴奉先咏怀》中,他更指出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养活了达官贵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又呈吴郎》中,他表达了对贫穷寡妇的同情“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杜甫在多年饥寒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有时由个人的灾难,诗人自然的想到了人民的苦痛:
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到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为。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当然,杜甫对人民的同情是有限度的。他是一个封建士大夫,只能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寻求减缓人民灾难的办法。
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杜甫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挚诚。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
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又会狂喜得流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始终关怀着国家命运,象“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这类诗句是很多的。
随着国家局势的转变,他的爱国诗篇也有了不同的内容。在安史之乱期间,他梦想和渴望的就已经不是周公、孔子,而是吕尚、诸葛亮那样的军事人物:“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晚登襄上堂》)他大声疾呼:“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
“三吏”、“三别”并非只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痛苦的讽刺诗,同时也是爱国的诗篇。在这些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这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呼声,也是诗人自己通过新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
三大胆揭露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杜甫的讽刺面非常广,也不论对象是谁。
早在困守长安时期,他就抨击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家。《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前出塞》中,诗人也代人民提出了同样的抗议:“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杨国忠兄妹,当时炙手可热,势倾天下,但杜甫却在《丽人行》中揭露了他们的奢侈荒淫的面目》。
诗人还把杨国忠兄妹们这种生活和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寄贺兰恬》)同时,他又警告统治者要节俭,认为:“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
唐肃宗、代宗父子信用鱼朝恩、李辅国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权,杜甫认为:“关中小儿坏纪纲!”认为只有把他们杀掉,国家才能有转机:“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
伴随着叛乱而来的是官军的屠杀奸淫,《三绝句》之一对此作了无情揭露: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这时,官吏的贪污剥削也有加无已,《岁晏行》说:“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三绝句》)“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送卢十四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
可惜,阶级的局限使杜甫仍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
杜甫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但杜甫其实并非有意于史
他的那些具有历史纪实性的诗篇,以及那些纪述自身经历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乃是他的生命与历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是浸透着他个人的辛酸血泪的,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当然,杜甫的诗歌不尽是同当时的政治、社会问题相关联的,也不完全是忧愤之作。
他的作品题材其实很广泛,尤其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物的诗篇,在他的集子中占了很大比例。
中国有五岳,杜甫用同一诗题《望岳》写了其中的三个:泰山、华山、衡山;像西南一带的景色,很多是因为有了杜甫的诗才开始为世人所知。
有时,杜甫也会忘怀一切地沉浸在自然界种种细微的变化中,写出诸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样的好诗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这样一类情味悠闲的诗句。
毕竟,生活是多彩的,作为诗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失去对优美事物的兴趣。而一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如《月夜》、《月夜忆弟》、《梦李白》等,更传达浓浓情谊。
《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困居长安时所作,抒发了诗人对被战火阻隔的妻子的怀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羌村三首》第一首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把他们一家人重新相见时,彼此如在梦中、亦惊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清晰地呈现出来,可谓感人至深。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
他的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七言绝句虽不如李白、王昌龄那样杰出,但也有自成一家的特色。
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几种类型特别具有独创性,也最能够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p>
一类是用五言古体形式写成的自叙性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这类诗大都篇幅较长,往往是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能够表达相当复杂的内容。
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
这一类诗实际是古代乐府民歌的流变,但杜甫打破惯例,不用乐府古题而“即事名篇”(根据所叙事实命名),这样就更能够反映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
从叙事艺术来看,这些诗善于描绘人物形象,尤其是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个性,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再有一类是七律。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佳作也为数不多。
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利用其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
在语言节奏方面,经过精心调节,使它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
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合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杜甫对于诗歌的语言非常重视,“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杜诗语言的功力,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句式、词汇并不特别,但由于写得准确有力,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羌村》中“妻孥怪我在”,读起来是很平常的句子,但它刻画出妻子见丈夫仍在人世、刹那间竟感到奇怪的神情,成为惊心动魄的一笔。
另一种情况就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成新鲜的、能够激活读者心理感受的形象。
杜甫的写景诗句,常把表示色彩的字放在开头,然后用一个动词引入实物,像“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等。
这样写来,既醒目又能表现出情感的流动。
古人炼字,有“诗眼”之说,即一句诗中有一个字特别警醒,使全句皆活。杜甫这方面的长处尤其为人钦服,赞为一字之下,后人无法更易。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的“乱”和“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垂”与“涌”,“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的“合”与“肥”等,不胜枚举。
《秋兴》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动词“开”和“系”都关联两项事物,更是精巧绝伦。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
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杜甫继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把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自觉的、成熟的阶段,使诗歌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并直接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诗的创作。
在艺术上,杜甫掌握运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充分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同时在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方面也为后人开了无数法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