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语文高考结束后,因作文题目的新颖,让此次高考作文立即冲上热搜。有考生吐槽,曹雪芹来了都得复读。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高考语文甲类卷的作文,素材中有这么一段话: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很多考生看到这些素材懵了,表示看不懂。
这反映出很多孩子学习语文时的问题,除了没有读万卷书,也没有机会行万里路。其实“泻玉”在我们平时生活中还是可以看到的,比如一些大酒店门口,那些水池倾泻而下的水帘,就可称为“泻玉”。
自古读书都知道行万里路的重要,但是自从疫情发生以后,让孩子行万里路,几乎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别急,央视爸爸早就想到这个问题,在年就推出了一部神级纪录片,叫《跟着书本去旅行》。
这部纪录片自年推出后,一直在持续更新,现已经在中小学生家长中大火起来,众多知识博主也在力推这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将知识、景点从书本搬到现实,让孩子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行了万里路。不仅让孩子对课本知识加深印象,更是围绕知识点,延伸知识面,从而把书读广读厚。
对很多孩子来说,古诗词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也很难去理解这些古诗词背后的背景、故事,也就很难进行延深的学习。
那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三集,是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古诗词的。
荒凉之地为何称为“玉门关”,这里的玉指什么?
甘肃有一个地方叫玉门关,是一个荒凉的地方,但是不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壮美诗篇,比如王之涣笔下的《凉州词》,就有一句很著名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笔下也有一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玉门关地处戈壁,非常荒凉,甚至春风都不“度”,那为何称为“玉门关”呢,是因为门关上镶了一块玉吗?
在《跟着书本去旅行》中的《寻访河西走廊》这一集,就带着孩子们去玉门关一探究竟。
玉门关之所以带了一个玉字,并不是门关上镶了一块玉,而是和玉是有关系的。玉门关所在地往西走就是新疆,而新疆的和田以玉出名,玉门关所在的这条路,是当年运输和交易和田玉的一条通道,这条路称为玉石之路。
汉武帝击退匈奴后,在这里建了座关城,用于进出边关,类似于现在的海关,这就是玉门关。
纪录片中不仅只讲了玉门关的由来和它的作用,还讲到了周边和它息息相关的两个地方,当年粮仓遗址河仓城以及烽火台。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玉门关旁边有一个史上很著名的地方,叫河仓城,这是为守边将士储备粮食而建,在历史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玉门关旁边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叫烽火台。
烽火台是当时用于传递信息的,一直延绵到长安城城下,通过点火把消息传递到长安城,只需要24小时,在当时来说,这是一种很先进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点烽火用的材料是芦苇,并且不同的捆数,冒的烟和着的火是不一样的,根据火和烟的大小,就能判断出敌人的数量。
最后,片中的孩子们还体验了一把点烽火的过程,并学习了如何用钻木取火,感受古人的智慧。
看完这集纪录片后,再读“春风不度玉门关”,“孤城遥望玉门关”,是不是印象更深刻了呢?
2.苏轼笔下的春江晚景图是什么样的呢,他为何冒死都要吃剧毒河豚?
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图》是怎么的景象呢,当年他为何为吃剧毒的河豚呢?纪录片带着我们走进靖江一探究竟,探索春江晚景背后的秘密。
片中,孩子们来到江苏省靖江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图》描绘了当地哪些景象呢?
苏轼的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也就是题在画上的诗。惠崇是这首诗的作者,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僧人,能诗善画,作品得到不少文人墨客的青睐,苏轼便是其中之一。
片中孩子们来到靖江的百里长堤,在这里,能看到当年苏轼所描绘的景色吗?究竟什么是蒌蒿满地芦芽短呢?
蒌蒿是靖江当地的一种野菜,这里的人有春天吃蒌蒿的传统。而芦苇呢,就是芦苇的芽,在春天的时候破土而出,因此苏轼诗中写道“芦芽短”。
早春时节,蒌蒿满地,同时也是芦芽满地。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景,最后一句却提到了河豚,这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当年苏轼来到靖江,有人请他吃河豚,结果他吃完后,说道,太鲜美了,也值一死。民间也有拼死吃河豚的说话。
诗中写到的“河豚欲上时”,指的是春天到了,河豚要回游了,也是准备要上桌了。
在靖江,孩子们了解河豚的生长以及烹饪方法,并吃到了河豚。
片中,从苏轼冒死吃河豚这件事,说到他的家国情怀。苏轼一生被贬各地十几年,但是他仍然能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还能从日常食物中汲取力量,无惧困境。如此洒脱,对孩子必有一定的启发。
3.杜甫诗词中那些关于“风雨”诗句背后的故事。
天府之国成都,一代诗圣杜甫留下了一间简陋而温馨的茅屋,以及千古传唱的诗篇。
《跟着书本去旅行》有一集,来到四川成都,一起探寻杜甫和茅屋的故事。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杜甫写了茅屋漏雨的场景,又推己及人,设想天下寒士能够拥有万千广厦,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片中,孩子们来到成都的杜甫草堂,去找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后的故事。
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转衰,杜甫仕途受挫,带着妻儿辗转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修建了一所属于他自己的茅屋,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
但是茅屋经常坏,要经常修。所以就有了那两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最后,孩子们按照古代的方法尝试扎茅屋,深切感受了一把辛苦做好房子后,又一朝被毁的心酸。这让孩子们对处于困境中,仍然心怀天下的杜甫,更加有了崇敬之心。
《跟着书本去旅行》这部纪录片,除了让屏幕前的孩子们能有身临其境地感同身受,节目里扩展的知识点也设置得十分巧妙,从一个点拓展至整个面,再剖析背后的社会问题,尽显节目组背后的“用心良苦”。这部片子,每集18分钟,不会让人感到冗长,既可以让孩子自己观看,也可以作为亲子节目,和孩子一同观看。
暑假快到了,让孩子《跟着书本去旅行》吧,这是一部能让孩子语文成绩提高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