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代四大边塞诗人同台对决,谁更胜一筹 [复制链接]

1#

都说唐代为强盛的时代,但是连年同吐蕃、突厥打啊打啊,打打交好一下,再打,然后再交好再打,打到灭国都没继续。

那些守边征战的将士太难了。

但是正是他们让中原有了和平的时期。

唐代四大边塞诗人都有那个在边关从军的经历。今天让这四位同台来比试一下谁的边塞诗更强更好!

第一个亮相的这位不只是在边关干过好多年,平定安史之乱也是功不可没的。

一、高适: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01、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即使如今的戍边将士又何尝听到有关故乡的音乐,遇到故乡人,听到故乡事,也不由思乡心切吗?我们要尊重古代历朝历代的戍边将士,虽然他们有一方面是守卫统治阶层的利益,但是百姓最希望的是安居乐业,他们也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受战乱之苦。

02、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先是绘制出壮丽的沙场征战之景,渲染出宏阔悲壮的氛围。后篇则是表达自己的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万死不辞,要成为描像麒麟阁的立功之臣,并且十分嘲笑那些文臣,只会读经书,不能真的杀敌报国,可叹这些文人参不透这点的话只会白白的衰老而去,不能名留青史。在现今,那些靡靡之音者虽然整天指点江山,但是真要实打实的还是要靠像高适这样的热血青年,他们更向往征战沙场,卫国戍边。高适的《塞下曲》在如今又何尝不是一样在嘲讽那些伪和平人士,可以嘲讽那些只知道追捧网红和靡靡之音的人呢?百姓的辛苦劳动的果实没有人保卫是会任人采撷的,无论是过去、近代都有血淋淋的屈辱历史在验证着,如北宋国力强盛,但是却没有守卫住,如近代满清继承下来历代传下来的财富不也是被外敌悉数毁灭和掠夺。又如近代日本鬼子入侵又进行了新一波的洗劫。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哪个强国施舍的,也是要靠有强大军力保障的。否则你再富裕也是人家眼中的肥肉,伊拉克、利比亚不都是如此吗守卫和平还是要靠这些热血将士,娘炮们能守卫和平?靠谈判靠以诚能换来和平太天真了。汉唐的和平也是靠打换来的。

03、蓟门行其三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这首诗正视了胡人的强大,可惜后历代统治者都是轻视胡人的力量,也任由其野蛮生长,失去了两汉强击外敌并实行毁灭打击的战略。

到了两晋南北朝对于胡人的轻视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也导致了南北朝的对立,秦始皇修长城之举本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知道泉下有知是否会愤怒呢?

高适这首诗一直具有现实意义,一定要警惕任何外敌,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唐代强盛时,各个少数民族无不称臣,但是衰弱和内乱时,他们却又都落井下石。

高适在这首诗中:极有远见卓识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实十分强大,有时甚至明显优于汉族军队。后来的元灭宋、清灭明,即印证了诗人的观点。诗人当时只是看到胡兵强于守军,因此边境堪忧,并未能见识到胡兵竟能践踏整个中原。但诗人不囿于成见,而能面对实际,正视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问题,从这一点上,这是诗的价值可以说远远超出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在文艺上的价值。

04、蓟门行其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而这首诗,高适在那个时代非常难得的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战争和抵抗侵略不只是军队的事,民众素养和民众参与也非常的重要。保家卫国从来不只是军队的事情,更需要有民众的参与,才能将侵略者掀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诗人目睹这一群生龙活虎、武艺高强的边疆健儿,对边境油然而生了几分安全感。而且抗日战争网上纷争不断,要我说那是全民的功劳,也是人民全民出力的功劳。而某剧被人推崇的人对民间抗日武装说出来的话却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战争从来是军人的事,百姓凭什么参与。而高适这首诗就可以打他脸了。二、王昌龄:其诗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古雅之源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昌龄其诗特点鲜明、风格多样/p>

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龄等归入前者。其三,悲怆惨恻,深沉苍郁。其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01、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多少热血青年最喜欢吟唱的豪迈诗。铁血精神的代表诗作之一。

02、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诗者有人很容易发生误解,虽然从地理上来看: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所以有些人认为遥望是遥看,实际不是,“遥望“可以理解成真实看到,也可以跨时空不一定非要看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就是铁血将士的精神,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这就是我们要尊重和敬重所有戍边将士们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也思乡,也可能有怨言,但是手持长枪短刀守边疆却一直是他们坚定的信念。

03、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同样不只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