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摘要:自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狭长的河西走廊串联中原大地和西域后,双方交流不断加强。西域凭借自身独特神秘的文化特性,占据了文学作品中独特一席。都护将军威严显,商人驼铃阵阵连,飞檐穹顶,廊柱水法,各显奇妙。既反映了中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也反映了西域文化为中原文化带来的丰富的活力与创造力,亦体现了古代群众(包括文人群体)对丝路活动的丰富认知。
关键词:西域;边塞;文学;汉唐;丝绸之路;环境
据《汉书·西域传序》所记载,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西域国家主要是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利用绿洲生存发展的小型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高山盆地、沙漠绿洲的特殊地形分布,营造了西域神秘的文化气息。
一、汉唐文学作品中对胡人形象和西域物产的描写在汉唐文学作品中,一般对西域统称为“胡”,西域人群便也统称“胡人”。东汉《三胡赋》中以“黄目深精,员耳狭颐”等描述表现了胡人样态,而唐代岑参在其作品《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中用“紫髯绿眼胡人吹”对胡人样貌进行了描写。不同于中原人群的奇异样貌的描写,为西域笼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这种陌生感经过文人文学作品的再次修饰显得更加有吸引力,丝路“神秘奇异”的特征便在人群中流传。
胡人多游牧,善骑射,“胡人十岁能骑马”的豪迈粗犷的形象深入人心,马,这一古代战争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动物,便于西域产生了奇妙的关联。《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汉武帝向往汗血马,与公元前年建立山丹军马场,之后不惜两次发动战争夺取汗血宝马,作诗“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称之为“天马”。到了唐代,边塞战事频繁,汗血马凭借其强劲的战斗力和出色的作战属性,以及独特的“汗血”特征,深得文人群众的喜爱和称赞。杜甫作品《房兵曹胡马》中这样描写:“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构画出一匹铁蹄踏踏,神异奇骏的骏马。唐高适《送浑将军出塞》诗:“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亦体现了汗血战马在边塞战事中的显著作用,同时又表现了古代丝路的另一个关键词“战争”,苍远豪迈的特征与这条西域之路紧紧连接。
除此之外,西域特产的水果、香料、珠宝玉石亦在文学诗赋中展现了西域独特的风韵。水果中,最出名的葡萄则见于司马相如《上林赋》:“樱桃蒲陶”以及唐朝王瀚《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可以明显看出此类物品与上层社会生活关联度较高,而在张衡《四愁诗》中,则见“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多种玉石名称,典雅华丽的名称也体现出玉石的珍贵与高雅。这些来源于西域的奇珍异宝,区别于中原物产,使文学者的才华得以完美展现,更营造了西域物华天宝、物产丰饶的文明特征。
葡萄
二、汉唐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中原西域和亲文化由于汉唐政权周围各民族分布,异族政权的环伺为中原王朝带来巨大压力,为边关安防带来威胁,为了维护边关安定与政权稳定,或联合异族共抗强敌,汉唐两政权皆采用和亲的方式达到政治目的。汉武帝为了拉拢乌孙国共同抵御匈奴,接受了乌孙国昆莫(乌孙国王号,后改昆弥)猎骄靡和亲的要求,封刘细君为江都公主和亲下嫁。刘细君作《悲愁歌》中:“穹庐为室兮氈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西域国家与中原饮食习惯的显著区别和居住方式的明显差异。和亲措施由汉启,至唐开始兴盛,和亲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三百年的历史。唐杜审言在《送高郎中北使》中描写:“岁月催行旅,恩荣变苦辛。”诗人借“恩荣”改变“苦辛”,歌颂了和亲政策,反映了边疆民族和中原百姓友好往来,共同进步的现象,也表现了文人阶层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但是赴西域和亲的公主们一旦启程,便是难以再次返回中原地界的,她们背负着国家重担,踏上艰途。还会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继婚”的特殊习俗面临改嫁,诗歌中对和亲也不免加上了惋惜与感慨。“圣心凄送远,留跸望征尘......”和亲政策也称为中原和西域之间特有的文化。
和亲
三、环境描写所表现的西域文明特征自古以来环境描写便为诗赋描写的基本手法。“随物宛转,于心徘徊”,“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描写在诗人文客处发挥着巨大作用,也更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一个浩瀚苍寥的西域形象与文化表现。东汉班彪《北征赋》中:“风猋发以漂遥兮,谷水灌以扬波。飞云雾之杳杳,涉积雪之皑皑。雁邕邕以群翔兮,鹍鸡鸣以哜哜。”狂风呼啸,积雪皑皑,大雁群翔的西域显然区别于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在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描写以及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描写中,亦反映了西域边关战事的残酷与恶劣的生存环境。
恶劣的环境以及多变的地貌地形营造了西域沙漠中的众多小型绿洲国家,与之相匹配的便是小国寡民、开放程度较低的国家特点,《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这样记述楼兰王国故地见闻:(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到尼壤城,“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却不见居民。除了固定的居民城镇外,便是地广人稀,人烟稀少的特征。
四、汉唐文学作品中的西域乐器文化
诗赋具有音律美,韵律感。诗歌与音乐也是息息相关、关系密切。“诗歌”便带有“歌”字,
故而诗赋的创作也带有音乐元素。而西域音乐文化则是汉唐诗赋的一大重要题材,其中最为常见的则是演奏胡乐的乐器们。如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和唐李峤《琵琶·朱丝闻岱谷》中:“本是胡中乐,希君马上弹。”除琵琶外,羌笛也是常见元素之一。羌笛自汉朝时流入中国,与其他乐器不一致的,羌笛常作为边关将士战余用来消遣娱乐的“解压工具”,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等诗句,表现了边关将士对家乡思念的乡愁之情。
胡乐
发源于西域的胡人乐器成为了人们的精神依托,成为文人将士抒发感情的文化象征,是跟中原西域交流的发展分不开的。听到胡乐,人们往往会产生哀怨凄苦的情绪,落寞凄凉的意象在脑海中构成惨淡的景象。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思想,是因为西域与中原安定的城市相隔遥远,难以接受的恶劣环境与印象中美好的家乡差别极大,巨大的落差冲击了人们情绪。由此来看,胡乐也表现出西域不同于中原的文明特征。
自汉朝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产物与文化源源不断输入,对各代中原王朝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化领域,西域神秘奇异的独特文化拓宽了汉唐文化作品的表现范围,加深了作品的文学性,提高了文化作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二者相互促进,诗歌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不断传颂也将朦胧的西域美传达四方。
作者:奕涑
参考文献
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
曾祥洪万素花郭鹏飞《浅析唐代诗歌中的西域文化》,《汉宇文化》年第16期。
薛幼萍《浅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西域文化》,《语文建设》第12期。
费振刚年《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