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写出著名凉州词的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王之 [复制链接]

1#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提到他,大概没人会感到陌生。但他传世至今的诗作其实极少,只有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今山西永济西南*河岸边的鹳雀楼,原本叫作云栖楼,因为常常有大量鹳雀飞来此处栖息,渐渐被人们戏称鹳雀楼。

在此诗中,诗人将目之所及的美景描写得辽阔而深远,气势十分雄壮。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成了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千古名句。

事实上,鹳雀楼即便修建得再高竣,“更上一层楼”也未必就能看到千里之远。这是一种虚写,但它将“站得高看得远”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常理完美地融入了诗中,赋予了鹳雀楼极度的超越性,展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生活态度,这于作品而言,无疑是朴实却惊艳的升华。

正因如此,王之涣所作的这首诗不仅仅令鹳雀楼名扬天下,更被后世赞为五言之首,编入了小学的语文教材。

王之涣出生望族,兄弟四人行居最末,他年少时生活无忧,喜爱击剑纵酒,过得放荡不羁,纵然聪颖善文,却并不曾参加科举入仕为官。

他生性高傲,也不屑于攀关系找路子,因此只在冀州衡水县寻了个门子的低等职务。不过因他出身门户高,再加上才华了得,衡水县令李涤在注意到这个年轻人后,即把他调补为主簿,相当于现今的县长书记员,打理文书方面的工作。不仅如此,在王之涣35岁时,李涤还把自己18岁的三女儿嫁给了他。

本以为这是王之涣官宦生涯的起点,没想到主簿一职,他一做就做了十几年。直到公元年,年近不惑之时,他遭人诬陷,于是愤怒拂袖,辞了官。

自此后,王之涣居家长达十五年,过着散漫自由的生活,平时便专心作诗,与其它才子交游甚广,相互唱和,著名的《凉州词》便是创作于这段时期。

王之涣《凉州词》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身在大漠,远眺*河,滔滔江水源源不断地向北流去,直流向天际,仿佛与重重的白云相接相融。这种视觉上的错觉,将*河的磅礴大气与壮阔无边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不知不觉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紧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到了边塞的另一场景:“一片孤城万仞山”,看到的是,在*河流经之处,有一片孤城坐落在陡峭的群山之中。

后世称王之涣、岑参、高适和王昌龄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但其实王之涣一生中从没去到过边塞,大概也是因为此,关于这里的山与孤城,研究者一直都有所争议:这“孤城”和“山”到底实际上是在何处?这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况且,诗人既说是“一片”,说明它就不是“孤城”,但无论诗人是实写还是虚构,我们都不可否认,恰是这矛盾之处,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边塞环境孤苦恶劣的氛围。

“一片孤城万仞山”,这是描景,却又令读者自然而然联想到了人,因为既然是“城”,必定就会有人。那这城中会有谁?自然是那忠勇卫国的无数将士们。

将士们来到边塞,年复一年地驻守此地,闲时养精蓄锐,战时抛头颅洒热血,不过是为了四个字——家国平安。

又是一年春来到,不知是谁用羌笛悠悠扬扬地吹奏起了《折杨柳》的曲调。春风和煦,杨柳摇摆,这原本是关内随处可见的春景,然而将士们此刻身处寒冷的边塞,那美妙的春景根本无缘得见,唯有吹奏一曲聊慰心田。

但这样又不由得使人更加思念起家乡和亲人来,此时此刻,他们不禁埋怨起这曲调,可转念一想却又嗤笑,这有什么好埋怨的呢,这里地处玉门关外,距离家乡太过遥远,即便是那温暖的春风,也都难以吹过玉门关来,也正是如此,边塞才会常年酷寒。

家国平安足已,看不到春景又何妨?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写戍卒思乡的人之常情的同时,更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爱国情怀。

关于《凉州词》另有一则趣闻,便是“旗亭画壁”的故事。

说的是,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共诣旗亭,碰到有乐伶唱曲,三人便约定,谁的诗被伶人选中唱出,就在墙壁上画一横印,选唱得多的人胜出。

在有人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和高适的一首绝句后,王之涣觉得没面子,为自己找补道:“乐人所唱皆下俚之词。”言下之意,这些人只会唱些下里巴人,哪里懂唱我那些高雅精妙的诗。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轮到那最漂亮的伶人开了口,只听她唱道:“*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接着又再唱了两首,均是王之涣的诗。三位才子最后抚掌大笑。由此可见,王之涣诗名在外,时下就已经被乐工大量传唱。

在十五年居家生活之后,王之涣听好友建议再入了官场,任文安县尉(巧的是,他的祖父也曾担任过此职),可惜的是,在任半年时间不到,他便不幸染病逝去,时年55岁。

不过最为遗憾的是,他的亲友在伤痛之余不慎碰倒了火烛,一场大火烧毁了他毕生的诗作,由此,他仅有六首诗作传世。想来,这六首大概也是早就被人传唱的缘故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