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查资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复制链接]

1#

小朋友学习《古诗三首》,有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周末,老师布置了一项“查资料”的作业。查找这几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地名地图。

早上,儿子邀请我跟他一起查资料。

他建议先从地图地名查起。

我说,先查什么,你说了算,我听你安排。

他拿出iPad,查找“九州”的信息。

九州,我们现在都知道,是代指中国。

可是九州,也是有具体的名称和区域范围,它们分别叫什么,所属区域涵盖哪些?

输入主题,一查,每个州的名称,对应的地理范围都出来了,图文都有。

但是看资料中的“图”,没有直观感受,无法跟实际地理位置相对应。

于是我带他来到地图前,从地图上去找对应的每个州和它的区域范围。

看地图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他对每个省的方位没有大概的范围,找一个地方,满地图去看、去找。

因为头脑中没有基础地理的框架。

地图上标注的信息很丰富,城市、铁路、水路等密密麻麻,如果没有目标的找,一时半会找不到。

那我就得先给他普及基本的地理知识,讲讲国家的几大区域划分,每个省大致方位。

因为他看过《寻宝记》,对每个省、省会城市和其他部分城市有了概念,讲解起来还算顺利。

我先给他大致讲解了我们常常提到的区域划分。

东北、西北、长三角、珠三角、西南、中部地区,又讲解了每个区域对应的省份、省会城市和历史中、课本中常出现的地名。

比如,我们常提到的东南沿海,东南,是方位,沿海,就是说它们靠海。

找它对应的城市,就到地图东南方去找,而不能跑去地图中间、西边去找,那肯定找不到。

讲完了,还是有效果。

他让我考考他,看他能不能在地图上快速找到一个省份。

一测试,果然可以快速地定位了。

讲完了基础地理框架,再去查找资料上对应的地图区域,效率高了很多。

他找“梁州”时,资料上介绍,梁州,大致范围是如今的四川、重庆和陕西南部。

他看到了剑阁、天水、玉门关、敦煌、陈仓等城市,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走这里呀。

我说,是呀。看地图,他们的目标是长安,走这条路绕了很远。

他说,书中提到,魏延说,走子午谷可以直接到达长安,为什么不选择走那条路?

我说,你现在看到地图了,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不选择那条路。

他说,我不知道。

我说,因为有秦岭。战争要大规模的运兵运粮,而秦岭阻断了这种可能。

你知道,从地理上,依据什么划分南方和北方?

他说,我不知道。

我说,以一座山和一条河划分,分别是秦岭和淮河。

秦岭、淮河以南叫南方,以北叫北方,两地气候大不相同。

你就可知这座山有多高、多险,想要翻过这座山,去打仗,几乎没有可能。

这是诸葛亮选择从天水绕行的原因。

我继续问他,为什么南宋要把都城定在杭州,而不是别的地方,比如,许昌,南京,这些地方也都曾是国都。

他说,不知道。

我说,你看地图上,杭州的北边有一条蓝色水域,这是长江。

长江,是杭州的天然保护屏障,金人想要过江作战,很困难,因为他们不习水性。

而且,杭州,相对来说,战乱少,城市富裕,交通又便利,相比其他城市有天然优势。

他说,就像《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一样,北方*士不习水性,因此要把船连起来。

我说,没错。学习就是这样,历史中包含着地理,语文中又包含着历史,把各个散落的知识点联络起来,串联起来,就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查完地图,又查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

这期间,他又问了很多关于北宋、南宋的历史背景,有问,就有答,一晃,三个小时过去了。

他说,今天查资料,用了三个小时,学习了不少知识,语文、古诗、历史、地理都有了。

我说,是呀,查资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要多用,不懂,就去查,就去学,慢慢就积累起来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