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王昌龄从军行,很多人都会犯的七个错 [复制链接]

1#

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哲学家的话当然被人奉为经典,但我想这里面必须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读进去,吃透它。如果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阅读学习,是很难达到培根所说的效果的。但是现实中做不到这一点的大有人在。比如我们读诗,王昌龄的边塞诗《从*行》七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几乎人人读过,人人会背,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读懂了,读透了。下面我们从流传最广的三首中找出七个很多人都出现过的错误,看看你是不是读进去了?

从*行

从*行七首

唐 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烽火城西百尺楼

错误一,“关山月”指是关山上的月亮。错误二,“无那”读作wú nà。错误三,“孤城”与“玉门关”是两座城。错误四,“*沙百战穿金甲”中“穿”字是“穿着”之意。错误五,“楼兰”是历史上一个友好的国家。错误六,“吐谷浑”读作吐谷(gǔ)浑。错误七,“吐谷浑”只是一个人名。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从*行》其一大意是: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

如果对诗意不理解而望文生义的话,很可能认为“关山月”是指关山的月亮,因为李白与陆游都有以“关山月”为题的诗篇。但是这里“关山月”却与月亮毫无关系,而是指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无那”是“无可奈何”之意,“那”在此处作“奈何”解,在这个义项中,“那”读作nuó,而非nà。你读对了吗?

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七首诗中,最为人推崇的当属第四首,这首诗大意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其中“*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

关于对“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老沙认为,这一句应该是“遥望孤城玉门关”的倒文,“孤城”即“玉门关”。唐诗中经常出现以汉代唐的情形,在汉代,只有向东进入玉门关,才算进入大汉国土。所以才留下了班超“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因此这里“遥望孤城玉门关”寄托的是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沙百战穿金甲”之“穿”字,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穿着”之意,而是“磨穿、磨破”,试想坚固的金甲都磨穿了,战斗该多么残酷,多么激烈,多么频繁,将士们的意志又是多么坚定。如果理解成“穿着”,境界全无。

孤城遥望玉门关

我们今天说到楼兰,在很多人心中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是古代一个友好国家。但历史上的楼兰并非如此。它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部一带。本为汉时西域一小国,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形成了沟通西域的巨大障碍。后来更名为鄯善国,公元4世纪之后,北魏灭鄯善国,楼兰国至此灭亡。在唐代,楼兰早已不在了,但其恶名却流传下来,所以要破楼兰,此处用它指代西北地区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权。

*沙百战穿金甲

《从*行》其五写了一场在恶劣天气夜袭敌营的战斗,大意是: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不破楼兰终不还

吐谷浑,读作吐谷(yù)浑。中国古代一个强悍的少数民族,是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吐谷浑既是民族名称,也是其首领名称。吐谷浑*队曾经击败唐*,统治过吐蕃,一度成为大唐西北边疆的最大威胁,所以,要对吐谷浑用兵,要生擒吐谷浑。直到唐高宗时,唐朝与吐蕃的联*才将其击败。

共2本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精选带解注释故事鉴赏析大字大开本彩图注拼音淘宝¥42¥70购买已下架

虽然都在读诗,但有的人有口无心,诗读过了,但并不一定已经理解了,掌握了,如此又何以做到“使人灵透”?这七个问题,看过老沙的解读,你还满意吗?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