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二届ldquo玉门玉门关rdq [复制链接]

1#

9月14日,第二届“玉门.玉门关”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展实地考察。来自10多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20余人参加了实地考察。

专家组乘车前往考察地点

第一站来到的是赤金峡摩崖石刻。石刻位于赤峡驿站附近的大墩山山崖上,是赤金峡峡口。石刻在一块长2米、宽1米的石面,坐南朝北。内容从右至左横排为“柔远人”、竖排“光绪戊寅”、“江右张汝学重刻”“关中王珪题”。该石刻落款处有重刻字样,因此认为此石刻为两个不同时期所刻写:“柔远人”“关中王珪题”为首刻,时间是唐代。

“光绪戊寅”“江右张汝学重刻”为第二次刻写,其时间为年。

专家组爬山前往摩崖石刻进行考察

第二站来到的是赤金峡峡谷。赤金峡位于古玉门县(今玉门市赤金镇)北5公里处,石油河从中穿过,峡谷长25公里,高山险峻,水草丰美。赤金峡被劳干等学者认定为西汉最早玉门关的设置之处。清代设有驿站和*塘,历来是丝路古道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重修肃州新志》对这一代形胜有如此记载:“石峡东屏,名川西带,北控右地之庭,南扼诸蕃之阻,咽喉垣塞,表里藩维。”

专家组对赤金峡谷进行拍摄考察

航拍赤金峡谷

第三站来到土夹道古道遗址。遗址位于玉门市赤金镇新风村四组北面米。遗址中间有一条直道,直道位于地面以下,道长米,宽5.8米,保存较好的有78米,两边有土墙,高2.6米,为夯土打制,夯土层厚约0.3米。西墙南面约7米长的土墙为土坯制造,应为后人维修建造。据当地百姓讲,遗址东南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大车马店,现已损毁消失。在遗址东部采集到7块红色夹砂陶片。土夹道古道遗址形成年代初步判断为汉代,该遗址对研究玉门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考察组查看土夹道遗址

王心源教授详细讲述该遗址的情况

王心源教授在考察过程中记载、翻阅笔记

王心源教授前后6次来到玉门市土夹道遗址进行考察,对该遗址极为了解,向大家讲述了该遗址的“前世今生”。

专家交流探讨

第四站来到赤金卫古城遗址。遗址位于玉门市赤金镇光明村镇学区家属院东侧2米。赤金堡遗址现仅存西北角的城墙和角墩,其余建筑均损毁消失,城墙高4米,厚约3.1米,西墙长80.5米,北墙长76米。面积平方米。墩在墙角外侧,圆形,高约5米,直径9米。城墙和角墩均为夯土打制,夯土层厚约0.1米,据《肃州志》记载,赤金堡始建于明代,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康熙五十六年(年)三月兴工重建,八月峻工。新旧两城共用一墙,有旧南门、新南门、新北门三门。对研究明清西北历史有重要作用。

专家组查看该遗址现存情况

对城墙的建筑规模以及建构进行考察

第五站来到了*花营汉代烽燧遗址的十二墩、十一墩。

十二墩烽燧遗址位于玉门市*闸湾乡*花营村四组西北1公里处。该烽燧位于土山之上,外形不规则,平面近似正方形,边长10米,高5米,采用*土、土块、芨芨夯筑,夯层厚0.3米,夯土层之间夹一层芨芨,地面其它建筑均已消失。十二墩烽燧遗址始建于汉代,也是对研究汉代西北边塞长城*事体系有重要意义。

十一墩烽燧遗址位于玉门市*闸湾乡*花营村四组北方1.5公里。烽燧位于障城内东北角处,烽燧平面正方形,边长12米,烽燧高6.5米,*土夯筑,夯土层厚约0.1米,烽燧东、西侧坍塌。障城为正方形,城墙边长为25米,南墙残存9米,东墙残存4米,墙高3米,西墙、北墙及院内建筑均已消失。十一墩烽燧遗址始建于汉代,对研究汉代西北边塞长城*事体系有重要意义。

查看烽燧的现存情况

现场记录考察情况

最后一站来到玉门市博物馆。玉门市博物馆以“塞垣咽喉表里藩维——玉门历史文物展”为主题,分史前华章、边塞风华、石油摇篮三个单元,全面展示了玉门史前文化、边塞文化、石油文化等玉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展览展出文物多件,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模型场景等多种展示手段,展现了玉门年历史的精华,是甘肃省展出史前文物及四坝文化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展出骟马文化文物的博物馆。

对玉门花海汉简极为感兴趣

共同探讨博物馆的“神秘宝贝”

王心源教授向讲解员讲述“玉门关遗址”

合影留念

免责申明:本平台仅限于学术文化交流,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和首发媒介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做相关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文:周欢编辑:周欢审核:王璞

玉门市博物馆参观预约-

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