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纵然漂泊异乡,诗人们依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康复成果展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81226/6745010.html

清代出关诗人为历代之最,即使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也能称为当中的佼佼者。这其中占据有相当一大部分的是西域屯垦戍边诗词,这些诗词具有鲜明的特征,毫无疑问是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意识交融互动的结果。

一、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

西域一词出自《史记》,广义上是指敦煌以西一直延伸到西亚地区。由于这一区域与中原常常处于战争状态,因此大漠、荒凉、战乱等一直是西域的印记。

而反映西域战事、*治来往等的诗,就是西域诗歌,通常充满了悲壮、离别与战争的残酷等内容。清康熙到嘉庆年间是西域建设最有效果的时期,也是具有相当文学功底的遣员高峰期,而这也是屯垦戍边诗兴起的主要原因。

屯垦戍边是我国治边*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民族团结,速进社会经济的巨大智慧。屯垦戍边为了各民族之间、各区域之间的文化、思想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温床。“屯垦”和“戍边”是相互并列、相互促进。

而内地各省的汉人陆续进入新疆后,不同地方的汉人又有不同的文化习俗特征。

这些文化又在西域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土壤中,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彼此吸纳各自的文化习俗,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内地诸省的汉民族文化,促进了西域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

新疆在清朝以前一直是荒凉且战事不断之地,与中原联系比较少。进入清朝以后,由于采用正确的策略,新疆得到长足的发展。

除了屯垦戍边的实效性得到增强,清朝更是将大量的遣员和流民发往新疆,不断加强新疆与中原的交往。正是这样的因素,西域聚集了中原文人和官员、遣员等,而关于西域的诗词也大量出现,其中关于屯垦戍边的诗最多。

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是以描写清代西域屯垦及戍边为主,西域与诗歌题材融合而形成的诗歌种类。古代各个中央王朝屯田中,清朝屯垦新疆、开发新疆无论规模还是绩效都是名列前茅的。

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的出现与清代西域屯田戍边事业的兴起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屯垦戍边诗词中详实地记录了清朝范围广、组织形势多样、参加人数多、成效显著的西域屯垦戍边过程。

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的生成和兴盛跟历代屯垦戍边诗词创作一样,与其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诗歌题材的普及和参与新疆屯垦戍边的内地文人更是密不可分。

二、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的意象描写特征

由于官员与遣员是清西域屯垦戍边诗主要创作人员,因此给诗的内容和特征打上了鲜明的时代记号,主要是体现在水、大雁、雄鹰等多种意象的描写上。意象两字是构筑中国文学的核心范畴,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重要部分。

通过统计《历代西域屯垦戍边诗词选注》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词中的首诗词发现清代屯垦戍边诗中出现比较频繁的意象诗有:水25首;天山20首;大雁15首;雄鹰4首;乌鸦4首;白鸽1首;鸠2首;鹭3首;燕子4首。而指向的内容则有千差万别之分,这也与诗人身份有莫大关联。

(一)象征建功立业的意象描写

儒家文化影响我国深远,而报国与济世视为最大功业,是文人的最大愿望。在诗词中,这一愿望往往又与高山、大江、大河或稀有的景象相连。并且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山岳崇拜,先秦时代最为著名的是昆仑,以致昆仑成为中华神话的源头之一。

天山不同时代有过不同之称,直到乾隆时期才被称为“天山”。在随后的一个半世纪中,各级官员和流亡者来到新疆看天山,他们的心被震惊了。

天山的高大宏伟,壮丽壮观,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他们,使他们的诗歌蓬勃发展,留下了许多吟诵天山的诗歌。天山以其辽阔和宏伟而成为中国山脉上著名的山脉。

(二)象征西域建设成就的意象描写

清代在西域取得的成就较以往任一朝代都大,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说法。在流放的情况下,文人和官员往往将诗的内容多放在社会改变上,对西域新气象进行某种程度的记录与歌颂,这也是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能反映历史事实的原因之一。(三)象征情感的意象描写

文人在发遣到离家万里的边塞之地,身体与精神上的多种压迫,西域不同的风光带来的震撼,多种情绪聚于心中需要宣泄,诗词成为最好的表达方式。而天山、大雁和水,都是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作情感表达的主要意象,此外“关”也常出现这些诗作之中。

清朝的西域聚集了众多的文人,“治国平天下”是这些文人的终极理想。虽然身处坚难的环境,但儒家所具有的坚定信念仍支撑着他们前行。

因此这些文人的诗词中在表达功业追求与西域社会改变上,往往使用了天山、河流等,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也记录了西域的农业、灌溉、社会风气方面的变化。

另一方面,遭到流放的现状,和家乡远离的孤独等又构成这些文人复杂的情感,这些又需要得到宣泄,于是西域屯垦戍边诗中又有了许多关于大雁、柳、水、关等相关的内容,构成了此类诗的一大特点。

三、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中的主题思想

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采用的各种意象,实际上仍与西域的建设分不开。到了清代,特别是清代中期,西域已经不再是前人眼中遥远的存在,随着屯田事业的发展,西域管理已经呈现出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面貌。

《文心雕龙》提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因此,清代的西域屯垦戍边诗中蕴含着发自内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以及屯垦戍边诗人亲历新疆开发的自豪感。

首先,清代西域诗人跟历代西域诗人一样,共有把中国作为自己祖国的乡土观念。爱国立功是个人与群体相结合的并且个人通过群体才实现自身价值。

新疆地区跟内地中原地带相比,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比较恶劣,气候干燥、地理形势复杂并且跟内地气候有所不同。

虽然西域戍边生活条件非常困难,却从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中可知,他们把新疆当做自己的家乡。为了祖国边防、社会的稳定而不顾危险冲往直前、昂扬奋发的爱国精神。

其次,清代西域自从乾隆朝统一以来的一个半世纪内的主要流放之地。歌颂新疆各民族风情、赞同各民族友好交往、重视加强与协调民族关系是清代屯垦戍边诗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清统一之后,屯田戍边更是促进了民族友好相处。

各民族共同参与开发新疆使新疆不仅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争取进步,还有在民族团结促进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清朝时期过来西域的官员或遣员是代表统治阶级的特殊管理手段,他们大部分人具有一定的统治才能和较高的文化修养。

从本质来讲,清代西域屯田戍边是推动中原物质、制度、精神等文化在新疆广泛传播开来,实现保卫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这些情况在清代屯垦戍边诗文中有所反映。

最后,开拓西域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对于清朝时期参加屯垦戍边的人来说,参与西域屯田开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并且西域开拓给他们带来了体现价值的广阔场所,故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词中充满着亲自开拓西域的自豪情感。

爱国主义是诗歌的的永恒主题之一,西域屯垦戍边诗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一些将*,如岳钟琪的诗歌中。

另外一个主题是民族交流、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这其中尤以林则徐的诗歌最具有代表性,他的诗歌甚至有用维语进行创作的部分,充分说明了当时西域对中原文化已经不再陌生,两者的交流已经相当的深入。

最后一个主题是开发新疆的自豪感,这是因为新疆一直是荒凉的代表,而今通过屯垦戍边成为了“江南水乡”的景象,这让很多诗人都感到自豪与骄傲。

结语

清代作为对西域开发利用最完善的朝代,改变了这一区域在中原汉人心中的形象。清代统一西域后,大力发展屯垦戍边,并流放了大量的罪犯到此。而这些罪犯组成多样化,从市井流氓,到破产的农民,还有具有相当教育背景的官员和文化人士。

正是这种多样化的输入,加速了西域的工、农以及文化的发展,实现了民族的融合。这一背景下,屯垦戍边诗大量出现,而且融合了唐宋诗词特点,不但记录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也是历史的见证。

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作数量多、内容丰富,对于学习了解清代西域的地理、人文、风俗习惯以及治理西域的*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