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凉州词一首诗背后的赌局 [复制链接]

1#
治愈白癜风偏方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921/4699279.html

《凉州词》:一首诗背后的*局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边塞诗,也是他的代表作。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都是杰出的边塞诗人,只是他们命运都不太顺,仕途都不得意,三人同病相怜又意气相投,所以经常在一处交游。

有一日,下着小雪,天气很冷。三人来到一个叫“旗亭”的酒楼,赊了点酒一起喝。

忽然看到有十多个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的乐官上酒楼来聚会宴饮。

三位诗人就躲到一旁,围着火炉,看她们表演节目。

不久,又上来四位漂亮的歌女,打扮得艳丽妩媚,走起路来摇曳生姿。接着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

王昌龄就对两位朋友说:“我们三个人在诗坛上也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没能分个高低,今天有机会了,我们悄悄地听听这些歌女唱的诗,谁的诗最多谁就最厉害。”其他两位表示同意。

一会儿,一位歌女和着节拍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说:“我的一首绝句。”

随后又有一个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用手在墙壁上画一道,说:“我的一首绝句。”

接着又一歌女唱:“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了一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认为出名很久了,可是没人唱到他的歌,觉得很没面子,就对王昌龄和高适说:“这些歌女都是不出名的角色,唱的也都是些‘下里巴人’之类的俗调,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曲子,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

于是用手指着这几个歌女里头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等到这个歌女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这辈子再不和你们争了。如果是我的诗,你们就要拜我为师啊”。

然后三个人就说笑着等待。

不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歌女了,她开口唱道:“*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很得意,调侃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乡巴佬,我没胡说吧!”三位诗人哈哈大笑。

歌女们不知道怎么回事,都起身过来,问道:“请问各位大人,你们在笑什么呢?”王昌龄就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她们,歌女们施礼下拜说:“原谅我们有眼不识泰山。请各位屈尊和我们一起宴饮吧。”三位诗人应了她们的邀请,痛快地喝了一天。

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王之涣的自信,也看出这首诗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诗歌首句抓住自下向上、由近及远眺望*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极目远眺,波涛滚滚的*河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写得真是雄浑壮阔,气象非凡。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显得孤峭冷寂。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戍卒在。这句写孤城正突出了戍边士卒处境的孤危和恶劣,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士兵们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第三句,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在别离的时候常常折柳枝相赠以表留念。戍边的士兵们听到这首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们,只能埋怨:羌笛何必总是吹奏这哀怨的《折杨柳》曲,徒然勾起士兵们的思乡的愁绪呢?

这句无端的怨气,在第四句得到解释: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里的“春风”不光是自然的春风,同时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偏远的关外,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体恤戍边将士生死的不满。

“何须怨”有埋怨,也有宽慰,边防将士在乡愁难耐时,也意识到戍边责任的重大,因为有我守卫边关,才有家人的美好生活啊,有国才有家嘛。

这首《凉州词》诗调苍凉悲壮,虽有抱怨但并不颓废,表现了盛唐诗人宽广豁达的胸襟。也许正因如此,它才被选为“唐音”的典型代表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