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凉州词*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凉州词》是王之涣的作品,是他仅存的六首诗中出名的两首其一,另一首是我们从小便熟知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传奇专集《集异记》中记载了有关这首诗的一则小故事,在介绍王昌龄诗时我们也曾提到过。故事说的是开元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相约在旗亭饮酒,在暗中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来定诗名的高下,结果三人的诗作都被唱到了,但诸多伶人中最美的一位女子选唱的便是王之涣的这首“*河远上白云间”,王因此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虽然此事未必实有,但也可说明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经广为传唱了。
王之涣(-),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时已迁绛州(今山西新绛)。少有侠气,常击剑悲歌,后折节攻文,以门荫补冀州衡水主簿,受人诬谤,拂衣去官,优游山水十五年,交谒名公。晚年复出,出任文安县(今属河北)尉。葬于洛阳凉州,今甘肃威武。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辞》有《凉州歌》。
首句自下而上、由近及远,写出*河犹如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与李白“*河之水天上来”写*河一泻千里的气派不同,“*河远上白云间”犹言一种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超出视觉映象凝结在你心灵上的一种静态美,静逸中边地的广漠壮阔也显了出来。次句的“孤城”是主要意象,在唐代“一片”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有单薄的意思。
“孤城”在远处高山的衬托下更显得地势险要、处境孤危。前两句将全诗雄浑苍凉的氛围营造了出来,为下句抒征夫之离愁做好了准备。在孤寂中羌笛声突然响起,郁积心中的愁苦也一引而发,离愁别恨涌上心头。该句妙绝之处还在于不说是“闻杨柳”而说“怨杨柳”,这就避免了刻板而深化了诗意,引人联想。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想要折枝杨柳寄情也无法实现。第三句以问语传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感叹“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水到渠成。
纵观此诗可以感觉到诗中虽有征夫之怨情,但悲凉中更有一种慷慨的境界。边防将士乡愁难禁,但一句“何须怨”中透露出他们仍然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愁情稍解。悲而不失其壮,由此《凉州词》也就成了“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之一。
欢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手牵手”,喜欢记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