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纳兰容若最伤感的一首诗词我是人间惆怅客, [复制链接]

1#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容若的词,总是隐藏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和伤感,这不是词人故意做作,无病呻吟,而是词人的身世、性格、气质所致。这首词可谓这种风格的代表之一。

词的上阕用各种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清冷孤单幽寂的画卷。雪已经落尽,江南的雪最是柔美,风姿绰约。鲁迅曾在杂文《雪》中写道:“(江南的雪)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而在纳兰眼里的雪,也不正是一样的孤独,带有淡淡的死掉的味道,残月将幽幽的银辉撒在残雪上,映着那富丽的画屏也一样的清冷,看到“残雪凝辉冷画屏”时的纳兰容若的心境,是否也和曾经吟诵过“银烛秋光冷画屏”的杜牧一样,为自己的有志难酬而悲凉不已呢?

眼望着浸润在冰冷月光中的银色世界,词人的耳边又传来了幽咽的笛声。笛声箫声,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里,向来就是愁绪的化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不尽的离愁别绪都在幽幽的笛声,箫声中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在这个季节里,梅花也开放了,落英纷纷,而时间也渐渐转入了深夜。景色的萧条,再加上夜的寂寞,也深深地影响着词人的心境。月不是清凉的,反而是朦胧的,不仅没有驱散纳兰心中的忧愁,反倒徒增更多忧伤。没有人相伴,词人的思绪也慢慢回到了往事之中。

词的下阕是词人听到笛声之后的有感而发。于是,词的发展便从对于景物的描写渲染过渡到了词人情感的直接抒发,“我是人间惆怅客”一句可谓是全词情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纳兰容若是康熙时期宰相纳兰明珠之子,论出身,论家世,论才学,应该可以在朝廷中谋取一个好位置,但是事情总是不能遂人愿。由于纳兰家族在朝中势力过大,引起了康熙帝的忌惮,因此,容若只担任一个看似风光而实为摆设的御前侍卫之职,空有一身才学无处施展,对于一个有抱负的才子来说,再惆怅不过如斯!这一句中,纳兰又将自己设置为天地间的一个过客,仿佛经历了这些起起落落之后,世间万事已与已无关,因为自己已经无法成为主导,不如退居一旁,成为一个旁观客更好。

而正因为纳兰是“惆怅客”,所以听到有人的笛声呜咽如此,仿佛沉沉的哭泣之声,他便能够懂得其中的原因。也许那也是一个和纳兰一样空有一身才学而无处施展的人。不知这笛声是否能为纳兰在人生的低谷中寻见一个和他有着相似人生经历的知音呢?

笛声断肠,只为想起往事;无限哀怨,同时又与上阕残雪、冷月、落梅的景致相互交映,惆怅之情仿佛即将直接从纸间倾溢而出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